第9部分 (第1/4页)

对胡人的征服其实已埋下了此时胡人征服中原的种子。归降汉朝的匈奴部落在中国北部边境地区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为半农业社会。胡人以其娴熟的弓马作战技术,亦成为中原军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中国边疆及防御体系沿线就聚集了大量半汉化的胡人。这与晚期的罗马帝国不无相似,因为后者的大部分边疆地区和防御部队这时也同样落到了日耳曼“蛮夷”的手中。

中国第一帝国解体之后,准农业区的胡人及北方的游牧民族不费吹灰之力就突人了中原,他们在此寻找更好的牧场或抢劫杀掠。3 以年,匈奴中的一族宣布独立,306 年又洗劫了当时的国都洛阳,屠杀一了当地的30 万名居民。在此之后的100 多年中,中国北方连续被不同的胡族所争夺和占领。只有四川凭其蜀道天险、长江流域和华南有江河天堑得以躲过异族的蹂箱二大批汉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南渡逃往蜀中或江南。结果,中国南方的人口比3 至5 世纪时陡然增长了好几倍,同时该地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也随之加快了步伐口

南朝诸国

洛阳失陷的次年(317 年),司马睿在建康(即南京)称帝,史称东晋。建康很快变成与洛阳相坍的大都市,汉朝的豪华生活方式在那里又得到了继承。不过东晋政权仍然很虚弱,一直受制于朝中的大将军,而后者亦每打算篡位自立。东晋一心想收复北地,但每次北伐均未取得任何永久性的成果,而且在本国国内还时时面临叛乱和宫廷政变的威胁。

最后,东晋大将刘裕于420年篡位称帝,国号为“宋”,史称“刘宋”,以区别后世的赵宋。接下来的150 年间,这种篡位的活剧又一再搬演: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失败,一次又一次大将军从幼主那里夺来皇位 齐于479 年灭宋,梁于502 年灭齐,而陈于557 年灭梁,其速度之快,令后人叹为观止。

300 多年来,各朝的开国之君均想重建汉时的大一统政权,但他们都遭到了失败。每一朝代都是前一帝国的翻版,无一例外都是朝廷黯弱而完全受制于门阀士族,一如两汉当年。汉朝的遗绪也许能苟延一时(正如在拜古廷衰微的东罗马比西罗马多延续了不少时光); 但汉朝本身却一去不复返了― 至少汉人只凭一己之力是无法重振这一帝国了。正如拉丁人与日耳曼人共同缔造了欧洲后世的历史一样,中华帝国的后世历史也是由“蛮夷”与中原汉族共同谱写的。

第05章 帝国的再生

一、中原文明所面临的挑战

六朝时期

东汉覆灭后为六朝时期,因为自222 年至589 年先后有六个王朝建都在南京。这360 余年通常被视作反朝代循环而动的一段历史时期,因为这是一个由治(统一)到乱,又从乱到治的一个过程。其间中国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外来文明的挑战,其激烈程度也许只有19 世纪时期的中西文化碰撞方能与之比拟。最终中国通过将挑战者融入本土文明而克服了这一危机,并且,在这种融合中又产生了一种更为丰富的新型中国文化和傲视两汉的强盛帝国。

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最大威胁来自北方诸胡和西域地区。胡人纵横华北,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又对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础造成了威胁。不过挑战主要还是来自内部。当时之所以产生五胡乱华的局面,正是因为汉朝的政治制度因其内部矛盾不可调和而导致崩溃之故。正是因为汉时杂蹂儒佛家思想、谴纬之学及法家的做法,无法满足人们精神_上的需要,面对现实政治问题又无能为力,中国人因此便转向了佛学。实际上,当时有头脑的人在转向佛学之前,已经屏弃儒家思想而转向了道家思想。

东汉末年和汉魏六朝时期整个社会秩序都崩溃了,其情形与稍后的罗马帝国不无相似之处,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原始的封建社会。其时王纲毁弃,大部分土地和农民流人大地主的手中,也有不少人托籍豪门大族门下以寻求保护。而后者也随之加强了对他们的控制,于是佃农地位不断下降而沦为事实上的农奴。赤贫的农民为躲避朝廷的赋税和异族的统治,纷纷托籍豪门巨族以换取经济安全和保护,但同时成为后者的家奴或客民,其中有的人甚至成为豪族的家丁(私人武装)。这样,家丁便代替了农村征兵的制度。各豪门巨族都有自己武装的庄园和角楼。异族的入侵、连绵不断的战争与篡位禅代,举族南迁并成为有组织的军事或经济集团,这些因素都促进厂社会军事化的进程。

白给自足的大型庄园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单位,而商品贸易却因此而逐渐萎缩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