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部分 (第1/4页)

“诺!”

话音一落,高飞便让甘宁去打听乔氏的居所,他则对顾雍充满了期待,心想道:“带不走周瑜,能带走顾雍也是不错的选择。”

顾雍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并不出彩,可以,许多人喜爱三国,就是因为看了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在正史中,顾雍可是吴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字元叹,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孙权称帝时,便任命顾雍为吴国的的第一任丞相,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恰才高飞和甘宁口中所的蔡博士,指的便是蔡邕。中华et博士这个词,自古就有,是一个学官的名称。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意思,是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例如茶博士、酒博士、武博士等称号。

高飞在蔡邕、管宁、邴原三个人不愿意从政的基础上,给他们冠以博士的称号,就是让他们专掌经学的传授,有名正言顺的称号,相当于教育局的样子。除此之外,高飞对其他专门精通某种技艺的人还设有硕士、学士称号,鼓励有一技之长的人到燕国王城的翰林院和聚贤馆,在不废除儒术的基础上,大肆鼓励其余学科的人,以便达到先秦百家争鸣的目的。

顾雍幼时曾经拜蔡邕为师,顾氏是江南名门望族,顾雍从聪明机灵,少年时曾从因避怨而隐居于吴郡的蔡邕学琴与书法。他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蔡邕喜爱。

蔡邕原名蔡雍,他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

顾雍因受到蔡邕称赞,故字元叹。顾雍弱冠之年,顾雍即由州郡官吏表举推荐,孙坚占据整个江东时,他便受到了孙坚的重视,亲自对顾雍进行了一番考核,这才发现顾雍一鸣惊人,直接将顾雍任命成庐江太守。当时张昭极力反对,可是事实证明,顾雍并不负孙坚的厚望,果然将庐江治理的井井有条。

甘宁在街巷中打听了一番,得到了乔氏的确切住所,便急忙回到了高飞的身边,道:“主人,已经打听到了,就在城东。”

高飞点了点头,对甘宁道:“前面带路。”

两个人步行到了城东,甘宁在前面带路,高飞跟在甘宁的后面,很快便来到了一个府邸。

府邸并不豪华,也不壮观,更不显得富庶,而是那种中规中矩的书香门第之家,即便是远远地站在府邸的外面,也能闻到府邸里面传出来的那种墨香,给人一种很清新的感觉。

匾额上写着“乔府”两个字,苍劲有力,字迹规整,看的出来,这两个字是出于名家之手。

乔府的大门是关闭着的,高飞见状,便对甘宁喊道:“去敲门!”

甘宁“诺”了一声,便立刻过去敲响了乔府的大门。

不久,一个年迈的老汉缓缓地将门打开了一条缝,看了一眼站在门外的甘宁,他并不认识,便问道:“你找谁?”

“久闻乔公大名,我家主人特来拜会。”甘宁一边话,一边递上了名刺,交给了那年迈的老汉。

所谓的名刺,其实就是名片。

名片在中国,经历了谒、刺、帖、片几个历史阶段。

名片起源于交往,而且是文明时代的交往,因为名片离不开文字。

原始社会没有名片,那时人烟稀少,环境险恶,人们生存艰难,交往很少;文字还没有正式形成,早期的结绳记事也只存在于同一部落内部,部落与其他部落没有往来。

到了奴隶社会,尽管出现了简单的文字,也没有出现名片。奴隶社会经济还不发达,绝大部分人都固着在土地上,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少量世袭奴隶主,形成的统治群体,由于统治圈子长期变化不大,再加上识字不太普遍,也没有形成名片的条件。

名片最早出现,始于封建社会。战国时代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随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使用,经济也得到发展,从而带动文化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其它流派形成百家争鸣景象。

各国都致力于扩大疆土,扶持并传播本国文化,战争中出现大量新兴贵族。各路诸侯王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京述职,诸侯王为了拉近与朝廷当权者的关系,经常的联络感情也在所难免,于是开始出现了名片的早期名称“谒”。

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纸张还没发明),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是现在的名片。到了汉代,中央集权制国家进一步发展,随汉初疆域扩大,“谒”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到了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