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部分 (第1/4页)

发展,被击沉的潜艇达到1100多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海军十分重视新型潜艇的研制。核动力和战略导弹的运用,使潜艇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1955年,美国建成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 号正式服役,水下航速增大1倍多,而且能长时间在水下航行,1958年,首次成功地在冰层下穿越北极。1959年前后,苏联建成核动力潜艇。1960年,美国又建成了“北极星”战略导弹潜艇“乔治?华盛顿” 号,并在水下成功地发射 “北极星”弹道导弹,射程达2000余千米。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出现,使潜艇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已成为活动于水下的战略核打击力量。此后,英国、法国和中国也相继建成核动力战略导弹潜艇和核动力攻击潜艇。20世纪80年代,核动力潜艇排水量已增大到2。6万余吨,装备有弹道导弹、巡航导弹、鱼雷等武器,水下航速20~42节,下潜深度300~900米,续航力、隐蔽性、机动性和突击威力大为提高。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海战中,英国海军核动力攻击潜艇“征服者”号,于5月2日用鱼雷击沉阿根廷海军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是核动力潜艇击沉水面战斗舰艇的首次战例。至 80年代末,世界上近40个国家和地区,共拥有各种类型潜艇900余艘。

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反潜作战能力的不断提高,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将进一步提高。其发展趋势是:发展艇体“隐身”、“降噪”技术,提高隐蔽性;研制高强度耐压材料,增大潜艇下潜深度;发展核动力潜艇大功率核反应堆,提高水下航速,延长堆芯使用寿命,提高在航时间;常规动力潜艇主要增大电池容量,研制性能良好的氢氧燃料电池、钠硫电池和超导电机,以提高水下机动性;装备高效能的综合声呐、拖曳声呐和水声对抗设备,增大水下探测距离和提高水声对抗能力;提高导弹的射程、命中精度、打击威力,增加分导多弹头等抗反导能力;提高鱼雷的航速、航程和航深,并使其实现智能化;进一步提高驾驶、探测、武器和动力等系统以及其他设备的操纵自动化水平。

潜艇兵力隐蔽性好,作战半径大,突击威力大,独立作战能力强。在海战中,它不但是运输舰船的克星,而且也是大中型战斗舰艇,特别是航母的敌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击沉的42艘航母中,潜艇击沉的航母为17艘,占40。5%,其中潜艇单独击沉15艘,和航空兵协同击沉2艘;被击伤的38艘航母中,由潜艇击伤的为9艘,占23。7%。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地中海的一次多国联合演习中,埃及常规动力潜艇成功地突破了美国航母编队的直接警戒,抵近到航母很近的距离上实施了潜望镜侦察照相,而航母及其警戒兵力竟无一发现。80年代中期,前苏联的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在日本海长时间对美军“小鹰”号航母进行跟踪,因抵近距离太近,而造成潜艇与航母相撞,直到前苏联潜艇被迫浮出水面,美国航母才发现了对方。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中,英阿双方都广泛使用了潜艇兵力。阿根廷的老式常规潜艇“圣路吻斯”号成功地突破了英特混舰队的严密封锁,并在马岛封锁区内游弋了一个多月时间,先后3次向英国航母发起鱼雷攻击,只是因为潜艇火控系统发生故障而未果,但对英航母编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英国航母编队尽管具有很强的反潜能力并构成了严密的对潜警戒,但对阿根廷潜艇的行动却异常惧怕,常常因为发现水下不明目标而一日数惊。英国的“征服者”号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一举击沉了2艘反潜驱逐舰护航的阿根廷大型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这是核动力潜艇问世以来的首次成功战例,为核动力攻击潜艇攻击现代化的大型军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在现有的海上作战兵力中,水面舰艇、岸基航空兵均存在着作战半径有限和生存能力弱等不足,只有当航母进入有效作战半径范围以内时才有可能对其发起攻击。而航母编队凭借着作战范围广、机动性能好的优长,在绝大多数的作战行动中,配置在距作战目标较远的距离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潜艇兵力才有可能对其进行突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尽管反潜兵力兵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海水仍是潜艇隐蔽的有效屏障。根据北约近期颂的材料来看,冷战时期北约对华约国家的潜艇,特别是前苏联潜艇的跟踪,有89%是假目标,对发现的目标,能够占位攻击的占28%,而有可能攻击成功的仅占7。7%。也就是说,即使是当代海军强国,对水下潜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