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 (第1/4页)

足67%;可是到了9月份,中国企业依旧坚守在67%的份额,而韩朝已经退到了8%的占有率,降低了一个百分点;10月份,中国公司开始反击,日本产品销售两严重下滑,韩朝也上升到了11%。可是很快,韩朝公司就吃了大亏,11月份将为8%,12月份狂降为5。5%,同时中国企业上升到71。5%七个月时间,中国公司市场占有率上下浮动了4。5个百分点,韩朝更是达到了5。5个百分点,连日本也达到了5个百分点,可见市场竞争激励的程度,据说几乎每个月或者每个地区都会出现不同的联合现象。

三国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市场,使得该市场的增长速度不仅高于欧美市场,更高于日本和韩朝市场,据统计数字显示,39年下半年,欧盟市场上升了22%,北美市场上升了31%,而中国市场上升了33%,日本仅仅为11%,韩朝也不过17。5%。到了70年初,世界主要市场的相对消费量,中国已经以170超过了美国(160)排在欧盟(232)之后了,此时韩朝市场不过47,日本市场也仅仅为51而已。从37年4月份到39年12月份的35个月里,世界的主要大市场中,欧盟增长了1。3倍,美国增长了2。0倍,中国增长了3。4倍,日本增长了1。2倍,韩朝增长了2。0倍以中国的市场增幅为最大,日本为最小,而中国市场之所以能够迅速提升,与其本身市场容量大和有巨大潜力相关外,还与远东之战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争夺中国市场,在协议的严格约束下,各国公司纷纷以优惠政策刺激中国市场,刺激了市场消费的迅速提升,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远东之战,那么中国市场的恢复绝对不可能这么快,不可能迅速达到欧美市场的水平,还要在“小高速增长”中等待更长的时间!

而远东之战的后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对日本企业来说,得到了喘息机会,产品生产量增长了3。7倍,高于美国同行,没有让他们在和世界大国的比拼中处于下风,可以说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韩朝的生产量也增长了3。15倍,也算可以聊以自慰,至于国内市场恢复的缓慢和中国差距的拉大,那都是不得不承受的副作用。总体来说,中国企业“在民众的支持下”,获得了最大的效益,而日本也得到了应该得到的收益,反倒是韩朝企业,在和两大强邻的对决中总是处于下风,既斗不过实力强大的日本,又受挫于占有各种便利条件的中国同行,使得这个经济强国不得不黯然退出和两大强邻的直接争斗,最终成为中国或者日本的小兄弟!

正文 第一3九节 印度奇迹

印度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这是经济危机前期全世界经济专家的一致意见,即使是印度最乐观的人士也从未有过国家能够迅速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跟随世界经济一起复苏的认识。或许,他们也曾幻想过印度经济能够迅速摆脱危机的影响,能够迅速恢复到危机前的市场状态,可是无情的现实让他们不敢有丝毫的幻想。在经济危机以前,印度也是一个世界级大市场,虽然整体经济水平不如中国,但是庞大的中产阶级和产业工人使得她的市场容量达到了中国的65%以上,占到了美国市场的55%以上,印度人可以理直气壮的声称他们是一个世界强国,虽然实际上比起来,她比中国差得还很远,各方面都赶不上中国。但是经济危机的到来,经济像雪崩一样迅速瘫痪,基础过差的后果彻底暴露出来,本来就比不上中国的产业工人规模的她失业工人竟然比中国还要多,各种社会发展积存的弊端迅速显现出来,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宗教冲突而对商业公司们来说更严重的是生产体制崩溃,市场急剧萎缩整个社会陷入了停滞状态。

印度经济中外国投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她的民族工业整体上还不强,外资比例和中国十几年前相仿,但是缺乏中国那样庞大的本土企业群;另一方面印度社会有矛盾重重,各邦之间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如果不是因为其庞大的人口,和社会制度形成的庞大中产阶级队伍,根本就不会成为“最受人欢迎”的投资市场和产品投放市场。经济危机的到来,各国在印的企业纷纷逃离资金,就在印度政府紧急政策出台以前,美资企业就逃离了60%以上的资金,欧盟企业也出逃了50%以上,即使是中国企业也出逃了50%以上,只有日本人对印度市场垂涎已久,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做出过分的反应,据统计最多只是抽出了20%而已。大量外资的出逃,更加重了印度经济的困难程度,政府不得不对外资出境实行严格的限制,但是这依然不能使得经济状况好转!印度的股票市场比中国发达的多,大量的社会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