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天津长芦盐区,以及这莱州湾盐区。

莱州湾不仅适合海滩晒盐,地下还藏有丰富的卤水,这些卤水的含盐浓度是海水的2~6倍。后世山东八十年代就靠开莱州湾的地下卤水,让全省产盐量翻了两翻。从2oo万吨,提高到8oo万吨。

盐税是进皇帝小金库的,赵岩此番动作,不是摸皇帝钱袋是什么?

————

第二更,感谢书友行途、书友2172o2338的打赏,谢谢!

第二卷:猛虎出闸 第二十八章:马匪!

不过皇帝的钱袋早被人撬了无数次的墙角,淮盐年产将近十亿斤,大部分都是进了那些权贵的口袋。

茶盐专卖,向来是封建王朝重要财政收入,宋朝时达到顶峰,两项专卖年收入几千万贯,到了明代,则被那些权贵给瓜分了。

茶税就不用说了,每年不过十几万两,盐税同样低得可怜,一年也就两三百万两,与总量根本不对等。

明代的皇帝,说白了就是傀儡。虽然掌控着生杀大权,但那些文官集团和权贵勾结,无时无刻都在挖着国家的墙角。

朱由检上吊前所说了一句: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这句话并没有说错,明廷的灭亡与财政破产有莫大的关系,而那些文官和权贵就如同吸血虫一般吸附在这个庞然大物之上,不断从国家身上攫取着利润。

就算是财政丰盈,那又能如何?银子照样也用不到实处,一到战事起,那些文官的财机会就来了,银子根本用不到兵员身上。

辽东之所以败坏,与那些文官分不开关系。响时文官要扣一笔,武官要升职也得行贿。

导致被扣了一大半的银子到武将手里,武将又扣了一大部分,反过来去行贿文官,以至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崇祯初,朝中京官或地方主官出缺,除循例由新进士中选拔外,也由任过一定时期的州县官吏中进行考选。这就给某些朝臣,大开了财之门。

考选标准并非根据德、才,而是徇私枉法。譬如礼部郎中路迈,只因为和大学士周廷儒的弟弟周正仪是儿女亲家,依仗这个关系,竟订出“七千求词林(翰林官)、五千求科(给事中)、三千求道(监察御史)”的价格,公开受贿,代人走门路求官。如果没有把握,路迈岂敢公然如此?朝中层层勾结、徇私舞弊的内幕,由此不难窥见。

反正皇帝就是傻瓜,所有文官都在骗皇帝,皇帝的教育是文官主持的,整天不出京城的皇帝哪里懂得那些猫腻。形成了朝廷在愚民,官员在愚皇的千古奇观,连君主立宪制都不如。

赵岩直接在莱州湾建立了一个流民安置点,第一批大概五千多人的流民被安置在了这里。

修起简陋的房屋后,赵岩马上着手组织人员修建盐田。

海水晒盐的技术很早就出现了,当代也有许多地方采用。例如淮盐,淮南煮盐,淮北晒盐。

不过淮北晒盐的方式比较独特。

还有长芦也是靠晒盐,另外还有一些零零星星的盐田分布,只是这种技术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开罢了。

晒盐的好处就是成本低,产量并不一定比煮盐高。

若是相比那些简陋的煮盐设备,产量自然更高。但晒盐与淮南的煮盐产量相比,却是会低出很多。

淮南的盐户煮盐使用的是大铁盘,五六人日夜开工可产上千斤海盐。不过铁盘的成本很高,一般的盐户买不起。

产量最高的莫过于利用地下卤水的井滩晒盐法,莱州湾的地下卤水很多,只是赵岩目前还没那技术去展。

钻井技术低下,抽水效率更低。

不过好在渤海湾的地理条件优越,这里是滩涂晒盐产量最高的地区,若是将莱州湾的淤泥滩都开成盐田,产盐量绝对高于两淮。

谢永明这些日子并不好过,整天都在提心吊胆当中。挪了挪肥胖的身躯,思虑了一番却依旧不敢离开自己的小堡。

三个月前谢永明与吴安邦达成协议后,正心中暗喜间,没过几天却传来吴安邦大败于白洋河。

没过十几天,朝廷竟然将吴安邦逮捕问罪。而那赵岩竟然就抚成了登莱游击,这让谢永明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中,连忙跑回招远闭堡严守,时刻关注着风向。

上个月赵岩剿匪期间,把谢永明吓得日日做噩梦。万幸的是,赵家好似不知道他的存在。

可能吴安邦那草包没把他给供出去吧!

吴安邦的确没有把他招供出去,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