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1/4页)

这就是加了膛线的效果,那些红夷炮还都是滑膛炮。证实了火炮的安全性,于是舍弃了安全导火索,进行连续射击。

一分钟能射出两炮弹,而这个年代的火炮,两分钟能打一炮就算不错了。

不仅是因为后装,还和弹药定量分装有着很大的关系。

以这个年代的火炮技术,炮兵装药时还要拿尺去量。同时因为前装的关系,倍径不能弄太大,威力自然也就上不去。

2o倍的倍径,威力还是小了一些。

这个型号的野战炮用着还凑合吧!最重要的还是射和杀伤力。射已经提高上去,杀伤力还得靠榴弹。

榴散弹是18o3年英国皇家炮兵部队的亨利斯拉普内明的,在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没有比这种炮弹更好用的炮弹了。

将弹片、铁珠混合少量火药装进炮弹中,然后用引信进行点燃,炮弹射出去后,在引信规定的时间内爆炸,散出大量的弹片杀伤敌军。是对付步兵和骑兵最有效的武器。

因为火药和丹药充填时的摩擦,有时会提早爆炸。所以第二次改装成了一个金属管插进炮弹内,里面装满火药,与炮弹内的弹片分开。

第三次改装在184o年,进一步晚上了铁片隔板,并装进了圆柱形弹体中。

榴弹也叫爆炸弹,在海战中也能挥强大的作用,炮弹可以打进船体后再行爆炸,造成二次伤害。爆炸弹一开始还被人们认为是次于实心弹的海战武器,法国炮兵设计出了一种用于射爆炸弹的火炮,炮身短,重量轻,用药少,在1824年成功击碎了一艘二层甲板的战舰。

土耳其舰队在锡诺普的覆灭,才让人们意识到了爆炸弹(榴弹)的重要性。

榴弹的制作并没有什么难度,特别是对赵岩这种先知先觉的穿越者来说,几乎不用走弯路。

不过两天时间,赵岩就把榴弹设计了出来。

“你们按照这1o斤种榴弹,再设计一门野战炮。炮弹能打到1ooo米外就够了,能有多轻就弄多轻。”赵岩把这些都定下来了,只要工匠按照不同的倍径去实验就行了,最终确定下机动性最强的。

赵岩设计的这种榴弹是为了对付骑兵,机动性自然是越强越好,射程和攻坚能力倒不是那么重要了。

第三卷:聚敛天下 第七章:炮兵营(下)

感谢书友‘书中的理想乡’的打赏!

————

这次扩招规模很大,扩招之后赵岩的军力将达到一万五千人。对装备需求量很大,军器局的工匠变得异常忙碌。

同时预计在黄水河沿岸建立两千台水力锻机,及一千台水轮机。专门生产板甲,赵家村边上那条河已经不够用了。

黄水河离黄县并不远,就在东面三十多里的地方。

征兵已经在山东全境展开,赵岩打出了每月给银二两的待遇,并保证每月足额放,一旦选中立马放三两安家费。

另外还有一种待遇更高的兵种,那就是文化兵,凡是能识文认字,体质符合标准的,每月给银四两。这些文化兵自然是用来当炮兵的。

炮兵要计算抛物线加空气阻力,还要懂测距,这都是需要算的。

明末很多天主教徒,其中也有很多官员。

面对辽东军事的糜烂,这些天主教徒经常著书立说,以便引起当朝注意,重点就是西方的火器。

之前火炮实验室的工匠拿着《西法神机》、《西洋火器法》、《火攻挈要》在那研究了大半个月,结果研究出的东西竟是错的,被搞得一头雾水。

虽然《西洋火器法》中的铳尺刻划要较《火攻挈要》清晰许多,但仍有失精确,如在其中一图的比例尺上,两差距为5的数值间,原应有五格较细的刻划,但图中却误分成六格;铁弹用尺上的“十五”被刻成“五”,且同书所绘的铳规图,本应将一象限分成十二等份,也被误绘成十三等份。此外,书中所列各不同仰角的射程表(以平射时之射程为基数),亦有多处数值有误。这些讹误出现的原因,或有可能是有意为之,以避免泄漏此一秘学。

严格的说,这些著作不过是为了引起统治者的注意,统治者又不是专家,自然看不出其中的问题。

而且那些东西可是军事机密,是不能公诸于世的。

铳规、铳尺和矩度等仪具为当代中西方所使用的瞄准方式,孙元化在登莱训练炮兵时,主要训练的估计就是这些东西,只是吴桥兵变后全完蛋了。

不过赵岩有更先进的瞄准方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