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第1/4页)

“降价,扩大销量。”赵岩拍板说道,目前最便宜的玻璃镜也要几百两,这的确限制了出售的数量。

“降到什么程度?”赵全问道。

“降到年利润5oo万两。”赵岩说道,大明有将近1亿人口,有穷人也有富人,完全可以即做穷人的玻璃镜生意,也可以做富人的玻璃镜生意,穷人的价格低,玻璃镜规格小,镜框粗糙,富人的规格大,镜框做工精细,价格可以弄得天差地别。每人花1两银子,也有1亿两的收入,当然,这是纯yy,就算价格再低,只要还在垄断,大部分贫民依旧不可能买得起。

第三卷:聚敛天下 第三十章:借钱

支出方面就多了,军器局的工人、工匠达到两万人左右,主要在生产火枪、火炮、火药、弹药,铠甲方面。

每个月人工费支出达到8万两,每月1万两的研究经费,一年需要支出1o8万两。

每月养马的费用达到3万两,每年支出36万两,购买马匹的经费拨了5o万两,一年需要支出的费用将达到1oo万。

屯田方面明年估计就能自给自足,无需再话费银两,不过也得有5o万两放在那作为后备资金。

军费方面,一线部队有1。5万人,每月军费(军饷、装备维护)大概在6万两左右,每年72万两。阵亡抚恤方面,可以用不动产折算,因此不算入财政预算。

二线部队3oo万两军费。

海军方面的预算,赵岩给海军拨了3o万两,海贸方面还得拿出5o万两资金当作本金。

要想在大明混,贿赂官员是必须的,又预算了3o万两出来。

粗略的算下来,一年需要支出74o万两的资金,加上卢象升所需的两万套板甲,达到77o万两。

“今年我们最少得赚到71o万两银子,私盐今年要赚1ooo万两那是不可能,不过4oo万两的底线必须达标,可能会有些难度,不过事在人为。玻璃镜方面必须赚到5oo万两银子,这方面想要达标应该没什么难度。”赵岩定下了指标,“今年我们的主要精力,得围绕在私盐贩卖方面。”

“公子,预算方面得谨慎,私盐可能这东西,保不准的。”赵全说道。

“二线部队可以组建,但装备上得先慢慢来,把预算中的2oo万先扣着,留一个余地,这样才能保险。”刘衡想了想说道,“再则二线部队是用来对付流贼的,只要有足够的纪律,装备一般都能胜任。”

“嗯!”赵岩同意了这个建议,先扣着2oo万的回旋余地,也免得资金链出现断裂,“明天给那些山东大商请帖,向他们借银子。”

“大人,我们的银子不是够用吗?为什么要问他们借?”赵勇在一边听着,不解的问道。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们现在大可不必借太大,但还得一定要准时,这样多借几次我们的信用就好了,等以后真的缺银子的时候再问他们借就容易多了。”赵岩解释道。

“哦!还是大人高明。”赵勇了然后笑道。

赵岩四月初给朱大典送去了一封信,同时还秘密送去了两万两银子,信中主要是恭贺了一番,然后请他在江淮一带多加照顾一番。

朱大典很快来了回信,同样也向赵岩祝贺荣升登莱总兵衔,并说颍州的屯地和济民商行方面他会照顾一二。

赵岩和朱大典在交情,因为银子的关系,还算不错。此番朱大典就任江淮一带四府巡抚,赵岩要用到他的地方自然也就多了。

赵岩晋升山东总兵,借此摆了次庆功宴,把山东那些商人大大小小都请了来,席间赵岩提出了借银子的要求。

那些商人脸色怪异,赵家卖了这么多玻璃镜子出去,难道还缺钱?

虽然感到奇怪,他们还是纷纷解囊相借,虽然每人都有些顾虑没多出多少,但都有出一些。

还不起那是不可能的,赵家拥有玻璃镜,怎么可能会还不起银子,就是多造些出来能抵掉。

问题是这些商人怕被赵岩给黑了,毕竟赵岩的身份今非昔比,可是手握兵马的登莱总兵。

虽然仔细想想不太可能,但依然有些顾虑,所以虽然都有解囊相借,但却出的不多。这次赵岩也就借到三十多万两银子,三个月后再还他们,利息方面很低,低到这些商人也看不入眼。

这次宴会中,又定下了新的玻璃镜销售方案。

下调了玻璃镜售价,最小面的玻璃镜售价仅仅十两银子,大概巴掌那么大。然后规格逐步增大,价格也不断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