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 (第1/4页)

素质则是时时刻刻需要注意的,为此赵岩还专门规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学生发生矛盾,出现打架行为,应该查明打架原因,没理的进行处理,有理的一方若是没有先动手。则不应责罚。

另外鼓励学生有事找老师,老师若遇到学生反应一些鸡毛蒜皮的骚扰什么的,老师应该及时的处理。

后世的老师,一个个碰到学生发生冲突。都是各打二十大板,不管有理没理。对于学生反应的问题。例如被某个同学骚扰,也都是没什么实际动作。

反正那些老师的时间也都金贵着,不会为了那点屁事跑来跑去。

学生间鸡毛蒜皮的事情,是很容易引发冲突的,首先败坏的就是素质,一些学生可能在学校里尝到了班霸、校霸的滋味。到了社会也什么都干得出来。

再则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处理,学生也不能安心的进行学习。

有骚扰其他同学的学生,直接停课回家,先回家干几天活再说。西方人的教育制度就是如此,老师介入学生冲突。

对于情节恶劣的学生,则要严惩不贷,从而建立一个清静的学校,老师能为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则认真的进行学习。

同时为了约束老师的行为,每个学堂都成立一个督察队,专门监督老师的行为,学生可以到督察队举报老师的过失行为。

小学的教育较为严格,因为这是一个扫盲阶段,每门都有成绩考试。

一般三年后,通过升学考试,则进入中学,不能通过的留级。进入中学后的学习则与小学不同,考试不再有分数,而是进行评级,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各科只要达到级就能毕业,对学生来并没有什么压力,很容易就能取得合格证,并且能有大量的学习选择空间。

而老师则要辅助学生挑选主修科目,然后把比较充裕的时间,花在这些主修科目上,让他们有针对性的学习。

教育和生产方式也是一般,那种全科皆优才能上好大学的高考模式就好比是自然经济,是不专业的小效率极低的,非常浪费生产资源的。

而只要求一两个科目优秀的升学模式,则是一种分工的、互补的,类似商品经济,在生产效率上,自然是商品经济高于自然经济,教育上同样如此。

上完三年的中学,就直接升大学,接着开始进行学术研究、发明创造。

这个年代人类所掌握的知识还不是很多,还有大量未被发现的东西,因此学制短一点很正常。

同时学堂有分男女,男女进行分离教育小学、中学阶段除了一些活动外,双方不会有接触,只有到了大学,男女学生则不会分学堂上课。

这不仅是因为这年代的保守原因,把男生女生分开对教育也是有好处的。生什么乱七八糟的关系,再则有研究表明,男女分班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当一个教室里全是同性的同学,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念头。注意力更加集中,再则也有利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不是没有顽固的文人反对过这样教育制度,说什么白话文有辱斯文,如此教育方式前所未见什么的,直接被宋汉原给赶了出去。

宋汉原的才学也许不是很高小但重要的是人为正直,而且大力支持赵岩的白话文和教育制度,因此成了教育部的部长,不知道让多少在赵岩手下做事的文人大感

宋汉原主持下的教育部和师范学堂,完全拥护赵岩制定下的教育方式,凡是有反对的声音,一概不允许。

反正大明的落魄书生多得是,在明朝后期,朝堂基本上被工商业出身的文人所占据,那些贫寒的文人。除非考上进士,否则就算是举人,也没做官的机会,举人做官是要行贿的,但那些贫寒子弟没钱,所以做不了官。那些工商子弟有钱,考上举人后很容易做官。

因此各地举人都是一抓一大把,更别说是秀才了。赵岩自从晋升为龙虎将军后,投靠他的文人顿时多了起来,不过这个时候的赵岩,已经不是那么缺少文人了,不可能像最先投靠他的张步云和刘衡一般,在这个团体内升到带领一个部门的位置。

就算是反对白话文也没用,如此多的秀才,爱干不干,缺一个不缺,少一个不少嘛!同意留下了当教师的文人,大多也都是出身贫寒,来赵岩手下找个事做。

在赵岩手下做事,福利都很好。每月二两银子。还有一石米麦,这就是文人的基本待遇了,若是有本事升职了,待遇更好,所以文人蜂拥而入。

就工资来说,那些高级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