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 (第1/4页)

这5500万两的收入,大部分是从日本攫取的利润,海外本就银子多。大明境内银子其实也不少,后世的历史学家大部分认为大规模白银流入是康熙时期,但如果仔细观察明末和康熙时的状况,就不难看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了。

首先明末和康熙时期的间隔本就不长,这段时间是海禁最严重的时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流入海量的白银。

至于为什么白银贬值,明显是因为生产总值减少了,毕竟刚经历过大屠杀的影响,汉人所剩不过两三千万,白银看起来自然多了。

同时明末的白银看起来之所以不多,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商人、地主、官员等等上层阶级将白银藏在仓库里。

整个大明的大小地主就将近二十万户,皇亲国戚、官员、商人绝对也不会少于几万户,地主家里,谁不存个几百几万两啊?另外就是那些商人,晋商一个富得流油,但却很不舍得花钱,全都把银子藏着。晋商比较另类,并不能算是全部商人的风格,但其他富人就算是穷奢极欲,也是在库藏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就是和赵岩合作最为紧密的山东商人,也是抱着‘以末守本’的行商风格。

何为‘以末守本’?意思就是,用一小部分钱去行商,大部分钱存在家中作为‘本’。

总的来说,大明的银子很多,只是贫富差距严重,银子没拿到市面上流通,再加上生产总值较高,因此才造成通货紧缺的现象。

想从这些富人手里掏钱,除了向他们出售奢侈品外,赵岩还给他们准备了银行,把他们的银子拿出来在市面上流通,从而对生产起到促进作用,不至被他们藏在仓库里,那和废铁没什么差别。

那些商人、地主对银行这种东西,也只是捧捧场,山东的商人大多往银行里存了点钱,但并不会把所有钱都存进去。

他们还是怕银子被赵岩给吞了,虽然赵岩的信誉一直很好,但难保以后出现什么问题,例如兵败之后急需钱粮之时把银子吞掉,总总假设都是有可能的,因此除了百姓存款较为踊跃外,那些富人极少把全部银子都存进银行的。

5500万两白银的入账,也让赵岩的手头变得宽松无比。

军费上的问题几乎无需考虑,就算赵岩想要追加军费也不知道用到哪里,毕竟人口就这么多,扩招军队是会对生产造成影响的。

别人有钱是想修宫殿,赵岩有钱了却是想大修路,有了路,商业才能畅通。这五千五百万两银子要怎么花出去,却是要好好动动脑筋了。

第三卷:聚敛天下 第一百章:霸主实力

北风呼呼的刮着,冷得像刀子一般,夹杂着鹅毛大雪铺天盖地的席卷而过,打得人脸上生疼。

一个寒冷的冬季到来了。

去年的冬天较暖,今年的冬天却是冷得要命,山东各地的温度,起码降到了零下十几度,人人都裹着厚厚的棉衣。

而在南洋,却依旧暖和得很。

第一舰队自从出发后,便一路向南,直接来到了南洋一带,因为入秋后,无论是荷兰人还是福建的商船都往南边去了,在日本航线上很难拦截到多少商船。

短短三个月时间,第一舰队便在往菲律宾的航线上拦截了十一艘福建商船,同时在前往巴达维亚(雅加达)的航线上拦截到了八艘荷兰商船,外加三艘荷兰护卫舰。

苏步恒将舰队分为三部分,陆战队士兵留在马尼拉,并在马尼拉建立商馆。另外六艘军舰分为两部,一部劫掠菲律宾航线上的福建船只,一部分劫掠雅加达航线的荷兰船只。

菲律宾总督对双方结盟一事上并不是很热情,但他上司的命令,让他不得不遵从。

陆战队驻扎在马尼拉水道外,并没有真正进入马尼拉。

商馆成立之后,随即向菲律宾总督递交了一份声明书,声明书中宣示了他们对菲律宾华人具有保护义务。

根据《远东合作协议》,商馆在马尼拉驻守三百人以保护当地华人的人身安全,这让西班牙总督难以接受。

华人在菲律宾,向来被西班牙人看成奶牛一样的东西。

突然一群人冒出来宣称对他们有保护义务,并且还要在马尼拉驻军,这是菲律宾总督无法接受的。

菲律宾总督想都不想,直接把这份声明书打了回去,直接拒绝了登莱商馆的要求。

文邦良坐镇马尼拉商馆,见西班牙人不同意商馆驻军,一个夺取菲律宾的计划在文邦良脑海中浮现,于是立即写了封信,让飞剪船送到苏步恒手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