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 (第1/4页)

白杆兵也不逊色,只是在山地作战中不如她的白杆兵。

“夫人之兵马悍勇,不比大明各路官军般畏敌如鼠,若是夫人想要火器,大可从晚辈这里均去一些。不过晚辈对夫人的白杆兵也甚是好奇,可否传授一番练兵之法?”赵岩对秦良玉说道。

“将军此言当真?”秦良玉心中大喜,若是军中有这些精良火器,战斗力定然暴涨。

“自是当真,每月晚辈还会让人送些炮弹进陕。”赵岩对秦良玉说道,他对白杆兵的训练方法较为眼馋。

秦良玉的白杆兵,在山地中作战行动迅捷,这是山东军所不能相比的,若有秦良玉的练兵之法,他便能成立专门的山地部队,派去日本对付倭军最好不过了。

“那下官多谢将军了五十门可有?”秦良玉想了一会,才想出了一个感觉介于靠谱与不靠谱之间的数目。

“那便五十门。”赵岩一口答应了下来。

两日后,赵岩留下十名炮兵跟随秦良玉返回石柱,而他则带着兵马前往成都。两日中,赵岩所获颇丰。

不仅得到了秦良玉的白杆兵在山地的作战之法,还得到了秦良玉绘制的《四川防御图》,里面有秦良玉派人勘探的四十余处蜀地进出通道。

这些蜀地进出通道皆是明军防守疏漏之处,只要派出重兵堵死这四十余处通道,流贼便是插翅也飞不进来。

赵岩大喜之下,又给秦良玉留下了一千副板甲。

和赵岩一同前往成都的还有邵捷春,他的巡抚衙门就在成都,赵岩一路上走得不是很快,而是在四处领略四川的风土人情。

不过让赵岩困惑的是,他所见到的四川人,口音和后世的四川人并无太多不同,也就是意味着,四川人虽然在明末受到了满清的大屠杀,但并未死绝,而湖广填四川,也只是给四川带去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随着进入四川盆地后,所见的风气愈加悠闲,当然,这是指那些富农,以及地主、乡绅之类的,那些贫苦百姓却到处都是。

明末的四川,土地兼并程度绝对是排名最考前的省份之一,其中藩王的占有率则是各省少有。

四川的百姓,十有六七都是藩王的佃户,年年要给藩王交租。

不过四川物产丰富,气候温和,粮食相比同一纬度的省份,能多种一季,粮食产量更高,百姓勉强还是能活下去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明末的四川贼患并不多,流贼皆不能在四川大发展。之所以会沦陷在张献忠手上,全因官员指挥错乱,和赵岩一同前往成都的邵捷春就是罪魁祸首。

赵岩要在四川招募百姓,还得邵捷春帮忙才行。

收了赵岩的银子,邵捷春一到成都,马上与赵岩配合起来,在各城镇、乡村发布告文,大力宣传赵岩的移民政策。

赵岩也随之派遣人员,到各城镇设立移民登记处。

同时怕招募不到人,赵岩还在四川提高了移民待遇,将免税三年提高到了四年,同时还对川人开放朝鲜。

朝鲜与辽东不同,朝鲜隔着鸭绿江,以被赵岩掌控,清军绝对是打不过江的,在那里绝对不会遭遇兵灾。

分给的田亩数量,一样是每户给三百亩。

三百亩土地,这数字绝对吓人。那可就直接成为一个小地主了,只要经营好,就能过上富裕的日子。

一时间四川百姓热议,许多百姓以为官府把三十写成了三百,不过到移民登记处询问,得到的答案都是三百亩。

为了让百姓相信,登记处大力宣传赵岩的事迹,突出赵岩的爱民,及信守承诺的诸多优点。

就算是生活安逸悠闲的四川百姓,许多都禁不住诱惑,纷纷携带家小和财物,前去登基。

在官府的配合下,赵岩很快就在四川形成了一股移民热潮。

那些长期受到藩王和官府压榨的百姓,纷纷丢下租地,扶老携幼的走上了移民的道路,赵岩自发现四川和后世的风气没什么差别后,便认定这里是一个优良的移民基地。

四川人的纪律非常好,人品也是有口碑的。清末民国时期,十几万四川人凭借一腔热血出川作战,那样的风气在那个年代的其他省份甚少。

将这些开化程度达到顶尖水平的川人移到殖民地去,就能彻底占领殖民地。

赵岩直接把游学锋的辽东军步兵第一影留在了四川护送移民,并将军中的文人大半都留在了四川,而他则带着四千骑兵,走驿道前往陕西。

经过半个月的行军,赵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