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部分 (第1/4页)

黄河上游地区一般不需要如何治理,素有黄河百害,唯利河套之说,而目前河套也没有开发。

黄河的水量并不是太大,然而从黄土高原上大量冲刷下来的黄沙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黄沙不断的冲刷,也就会不断的增高河床,同时泄洪能力也会不断的减弱,当达到极限后,黄河就会决堤、改道

明代是靠人力将河床中的淤泥挑出,以前三年一大挑,年年一小挑,现在基本上没人干这事。

治沙,自然是要从源头治理,通过种植树木什么的,一般不太可能防止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皮之存,毛将附焉?黄土高原很古老的时候,河水就是浑浊的。要想治沙,还得在黄土高原周边建立防沙堤坝,再辅以生物手段。

除了防沙堤坝,还需要用爆破等方法将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填平,只要把黄土高原变成平原,一般泥土都冲不下来。而黄土高原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越冲越陡,越陡越冲。

但这种治理方法的工程量比较大,目前无法进行这样的工程,即没有那个技术条件,也没有那个财力起施行。

所以负责黄河治理的工程队,就治沙的问题上,依旧打算采用挑土的办法。

除了治沙就是治水。

黄河水之所以难治,还是因为沙的问题,沙是根本性问题,不过目前只是为了维持十几年或者是几十年的黄河安稳,沙的问题可以放在一边,等以后慢慢再来。

排除了沙的问题,治水就比较简单。

排洪可以依靠洪泽湖,这年头的黄河是由南入海,和洪泽湖是相连的,因此可以利用洪泽湖的蓄水功能进行排洪,同时不断加高堤坝,冬季对河道进行清理,不碰到N年一遇的大洪灾,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平时决口一般是不会发生的。

同时工程队还提交了一个灌渠修建计划,此计划在黄河中游修建两个大水库黄河灌溉系统。水库也就水坝,是一种对水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调节的设施,让枯水期时有水可用,让汛期来临时,有足够的空间蓄洪、滞洪。

同时在水库南北修建灌渠,经过计算,若是计划中的灌渠系统修筑好,可以在缺水地区新增200万倾以上的耕地。

但大概需要投入将近上千万两白银。

工程队显然没这么多钱,所以把计划提交了上去,等待赵岩审批。

赵岩自然不会通过这个计划,现在又不是钱多得没地方花,他只要保证黄河不出现灾害就行,至于增加耕地的问题,现在他最不缺的就是耕地,干嘛要在缺水地区进行农业生产。

得等到手上有足够的钱了,同时技术条件允许的时候,再来修水库,而这时灌溉则是兴利中的一部分,自然是要建的,水库的兴利有很多,如发电、灌溉、养殖、航运,到时候自然是要利益最大化。

目前赵岩只求稳定,先稳定再求深度发展。

相比之下,长江治理主要就是围绕着‘水’来进行的,加高堤坝也是主要方法,相比之下更简单一些,不用考虑什么沙的问题,在用一些辅助手段,洪水发生的几率可以减少许多。

两千万两的治理费用拨下来,汉江一段的长江,将建一个水库,同时在汉江平原上修建灌溉系统。

汉江平原的水利,主要是围绕着湖泊来进行,这里的湖泊很多,灌溉系统也多用湖泊中的水。

在内阁和赵岩的砸钱下,大明南北都在修建工程。

铁路修建、河流治理、水利工程,都要用到大量工人,而这次修建工程与以往不同,这次没有采用徭役的方式,而是给工人支付工钱。

一般一个工人一个月有一两白银的工钱,随着各地受灾,这些工地为配合救灾,开始以工代赈。

到工地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即可分到粮食,做多少并不强制,做一个月后可以转为正式工人,便可领取到工钱。

这些工地上的工人都是从周边地区找来的,给各地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许多青壮都跑到了工地上做工。

工地上除了一个月一两白银的工钱,同时一天还还管两顿饭。

工人数量一天天的增加,在水利修缮工程的规划完毕后,工人数量逐渐增加到了上百万人。

内阁的水利工程和赵岩的铁路工程,在这一年内,养活了上百万个家庭。

江淮平原的水利工程修起来比较容易,毕竟原来有基础,而汉江平原的水利,这些钱可能还修不好。

若按照原来的徭役模式,上千万两足够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