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部分 (第1/4页)

而第一师,在一个半月内将陆续撤回山东。

漠西经过扫荡,此时已经落入了掌控,大明的版图从甘肃行都司向西延伸到了后世的新疆地区。

而卢象升开始进攻吐番。此时的吐番,已无唐宋之时的实力,整个亚洲在宋代之后都进入了一个军事大倒退的时期。

吐番此时处于农奴制度。

这种农奴制度就是所有农民都是领主、贵族、僧侣的奴隶,其中僧侣的势力最大,这种社会形态和沙俄的农奴制是很相似的,而和日本也的社会形态也比较相似,但日本的宗教势力没有那么强大。

在制度的相似下,吐番最大的不同就是吐番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同时气候和土地也没有沙俄、日本那么适合,所以吐番是一个很畸形的社会,基本没有任何中产阶级。

所有农民都终生处于负债状态,他们向领主、寺庙借粮食,借种子,借牲畜,都是高利贷,以他们那只能获得3~5倍种子的农业生产能力以及30~60%的牲畜存活率来说,基本上年年都还不上,即使是10%的利息,那么滚上一辈子,那已经是一笔不知如何计算的数额了。

即使是到死,也还不上负债的农民,儿子一出生即成为农奴,世世代代都在还债。同时农奴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他们终生都没有几次机会能离开他们的村子。

山上有没有主人的野兽,山下没有没有主人的人,这就是吐番的农奴制度。

同时吐番的黄教僧侣并非终生不娶,上层喇叭都有情人,下层则生活放荡,更没有中土佛教的那种慈悲。

这算是一种打着宗教名义的统治方式,偏偏那些农奴还对喇叭有着盲目的崇拜,没有丝毫的怨言。

吐番的农奴形成的源头,极有可能是唐代时期上百万汉人被掳至西藏高原。

这是一个野蛮的异族。

卢象升的宣大兵马带着十二万蒙古部队攻打吐番,对吐番来说可谓是泰山压顶,此时正直夏季,虽然高原气候令人不太适应,但一路骑马上去却不太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同时也没有严寒的干扰。

明军带着蒙古骑兵一路杀进吐番,一路扫荡。

对待野蛮的异族,必须从**上进行消灭。

虽然曾经有上百万汉人被掳至吐番,但汉人并非按照血统来衡量,更多的还是意识形态,是否认为自己是个汉人,只要他认为自己是,并且拥有汉人一样的形态,那么他就是,就算是其他人种。

赵岩要的是一个清静的西藏高原。至于什么文化遗产,其实那些都是虚的。不管是白教还是黄教,都是挂羊头卖狗肉。

解决了吐番,就可以挥兵西域。

对于宣大兵马跑到吐番去打仗,且不再听令于皇权,崇祯可谓是其得浑身发抖,最近有喜有忧。

喜的是郑芝龙被绑上了战车,忧的是卢象升突然带着兵征伐吐番,不再理会他与赵岩之间的争端。

同时赵岩的声望也在蒸蒸日上。

这些都是崇祯忧虑的方面,但新军的训练却是十分顺利,那些山东来的军官训练起来还是挺卖力的。

新军一成,也就有了与赵岩抗衡的力量。

但主管新军的孙传庭并不那么乐观,通过重金收买从山东调来的军官后,从其口中得知,其实山东的练兵之法并非这么粗浅的。

山东军每个士兵入伍后都将接受军中的文化教育,并且还会不断的对他们灌输民族思想。

这种思想是一种信仰,是军人为之奋斗的方向。

文化教育是一种素质的整体提升,拥有文化的士兵,在对军令的理解上远远高于没有文化的士兵。

在仔细研究山东军结构的孙传庭渐渐发现,山东军可能是一个永远不可能赶超的强悍敌人。

第三卷:聚敛天下 第229章:羽翼已丰

第229章:羽翼已丰

前不久山东又扩军了,至于扩充了多少,朝廷在这方面一无所知。朝廷锦衣卫派往山东的探子,经常被查出。

这让孙传庭有些怀疑,锦衣卫之中是否有人被赵岩收买,只是锦衣卫并不属于他的插手范围。

因此孙传庭派出了自己的探子,前往山东刺探军情。

结果在损失了大半探子的情况下,还真被孙传庭获得了一些有用的军事情报。探子通过伪装成商人进入山东,结果异常顺利,基本上没有受到多少盘查,此时的山东非常重视商业,对于各地的商人都是欢迎的,能够长期在山东从事商业活动就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