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 (第1/4页)

目前黄铜和银元的兑换汇率是1:800,而黄铜铜钱换纯铜铜钱,一文钱可以换1。2文。

而这些市面上套来的银子和纯铜,马上被送到了熔炼厂熔炼,然后送到铸币局加工。

赵岩视察时,铸币局的吏员报告了生产情况,“一天可以加工10万两银元,1万两银角,五千两铜钱。”

“再扩大生产能力。”赵岩指示道,“每天必须能生产出30万块银元,和5万两铜钱,银角适当便可。”

铸币局马上把赵岩的指示记了下来。

每天三十万块银元,一年可以生产一亿零九百五十万块银元,也就能创造500万两的利润。

铜钱方面,一天五万两的制造面额,一年可以制造一千八百万两左右的铜钱,根据目前手上一千万两价值的黄铜储量,2/3的利润来算可以创造六百六十余万两的利润,另外八百万两按照1/2的利润来算,可以创造四百万两的利润,利润超过一千万两,扣除成本,五六百万两是有的。

这两项达到定下的铸币速度,便可以在一年内创造上千两的纯收益,而银角方面则没什么要求,这东西收益多少还得看市场承受能力,一旦市场银角太多,还是会跑回银行里的。

市场能接受多少银角,就发行多少,一般来说,五六百万两应该没问题。

内阁

这天早上表决了一个议案,承认山东所铸银币、银角、铜钱的合法地位,并禁止第二方私铸钱币。

这个议案遭到了曹化醇、王承恩等太监的强烈反对,同时保皇党也强烈反对,虽然议案最终表决通过。

不过数天后,陈钟盛又表决了一个新的议案。

议案中允许崇祯铸币,但所铸造钱币必须与山东银币、银角、铜钱具备同样的性质,必须成份一致,规格等同,同时必须在内阁监管下进行铸造。

崇祯看到山东开始铸币,他也开始谋划铸币之事。

只是山东的铸币水准,实在不是崇祯能够模仿的,但做到货币成份、规格一至,还是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

赵岩所铸造的银币是银九二,铜零八,崇祯定下的方案是银八八,铜一二,含银量相差了4%。

崇祯的铸币速度很快的,毕竟是让工匠手工打出,很快崇祯的银币就出来了,很快内阁就定下了汇率,一块赵岩铸造的银币,比崇祯所铸造的银币,价值上多了4分。

看到了铸币有利可图,崇祯也让皇商主持铸币,但内阁也派出了人员进行监管,凡于定下成分、大小不符的银币,不得流入市场。

当崇祯的铸币局大规模制造出银币后遇到了三个问题。

第一:成本太高,他们用的是人工铸造,自然与山东的蒸汽机无法匹敌,山东用蒸汽机,5个工人负责一条生产线,12个工人一天可以制造出1。4万块银币,平均三秒多一块。相比之下,崇祯用工匠生产,一个工匠大概只能铸出200块左右,5个工匠一天只有1000余块银元。

第二:不足值,百姓拒换。赵岩弄出的银元比崇祯弄出的多出了4分银,当然,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崇祯发行的银角不足值到极点,虽然赵岩发行的银角也一样,但崇祯没有开设钱庄进行专门的兑换,同时赵岩的登莱银行又拒收崇祯发行的银角。再则山东商人拒收崇祯发行的货币,因为兑换起来太麻烦了,崇祯发行的货币不仅没有山东的精美,而且还不是一样的价值。

第三:影响力不足。赵岩已经把登莱银行开遍整个北方,同时正不断向南方扩张,位于黄县的铸币局马力全开,每天生产出的银币,即向各分行运送,然后发行到各地。而崇祯则没有。结果就是赵岩发行的货币流通顺畅,到什么地方都能用,而崇祯的货币拿出去,人家还不清楚成份是多少,换起来不方便到极点。

崇祯成立的铸币局,没多久便倒闭了。即没多少利润,又没有市场,崇祯的铸币局实在难以维持。

结果内阁还要求崇祯收回那些不足值的银角,吃进去多少吐出来多少,而这个回收工程着交由登莱银行主持,兑出去的钱,还得崇祯来认。

崇祯可谓是肠子都霉青了,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赵岩发行的货币有市场,而他的却没有。

当然,其根本原因还是崇祯没有使用蒸汽机,赵岩定下的银92,铜08根本吃不消,因为那样没利润。

铸币,其实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占用,毕竟熔炼需要比较多人力,所以发行纸币算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节约行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