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袁岳(Victor Yuan):

在中国,中学时期的学习压力最大。中学生面临高考。来自学校的、家长的压力,使他们在心理上负担非常重。中学生第二个特点是,在信息获得渠道上比以往其他时期多。这一代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辈给予他们的空间相对比以前的中学生多。这使他们能够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信息,从而形成自我主张,形成个性。第三个特点是,他们对生活的艰辛考虑较少,而勇于尝试新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价值观里,最能表现性格的事情是冒险。他们喜欢体验极限运动,甚至尝试吸毒和性。

伙伴群体对塑造中学生最具影响力。这使中国的中学生更趋向美国的中学生。现在,中学生的父母在管理自己的孩子时正在失去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在这方面,老师的能力也降低了。因为老师和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失去了参照系——不知道哪种方法是真正有效的。从总体上说,由于现在中学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力超过上一代人。他们愿意创新、领导潮流,他们是改变潮流的一代。中学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我刚上大学时,读过一本书,是爸爸建议我读的。书名是《高中毕业后还有没有生活?》。这本书表明了作者的一种观点,那就是高中4年(在美国,高中是4年制)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同时也是压力比较大的时期。这本书反映了在美国,高中阶段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在美国社会里是很重要的成分。这段生活经历是很独特的。大部分学生是在读初中或高中的那几年里真正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在上小学时,通常是就近上学。下课后与同学一起玩,彼此住得都很近,差不多是同一层次的人。但在读初中和高中时,情况就复杂一些。他们会接触到比自己富有的人、比自己穷困的人、不同肤色的人等等。初中和高中更接近社会,在此过程中,他们渐渐从孩子变成大人。

第一篇 年轻就是权利话题2:高考?申请大学

袁岳(Victor Yuan):

高考是座独木桥。中国能上大学的人数总量很低。目前,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有60%到70%的人能上大学。全国的比例大约是1/4。我来自农村,哥哥说,“你考不上大学,咱家花的钱就白费了,你就只有跳茅坑去。”连干净点儿的河都不让跳。(笑)

高考对中学生是非常大的压力来源。从另外一方面看,也是公平机制的一种形式。也有专家认为应该撤消高考,采取美国的综合评价制度,否则孩子压力太大。但这个方法的问题是,这种推荐会变成拉关系。所以,另一种观点是,所有人在高考面前一律平等,它是惟一公平的工具。现在的实际方式是进行高考改革:一是减少科目,变为3+X,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基础课再加其他两门课;二是改变考题的形式,增加选择题,减少死记硬背的部分;第三,参考其他社会活动、学科竞赛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这些措施来改善高考的模式。

有1/4的孩子可以上大学。但上了大学后,毕业时的一次就业率却不到50%,这表明我们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间的吻合度不够高。社会上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许多地方的中学、技术学校都没有开办了。中国需要更多的大专、技术学校。要扩大这类学校的数量和招生量,让更多的孩子不一定非要去挤大学那座独木桥,这样可以增加出路。我们教育的重点一定要从高教部向下移。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从高中到大学,高中生毕业进入大学的过程反映了许多美国社会文化价值观。绝大多数人都能上大学。一个美国高中生到了高三,也就是毕业前的一年,就要开始申请大学。申请过程很复杂,要填写的不只是一张纸,而是8张或10张纸。需要决定申请什么学校,要写许多文章描述自己。这个过程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高中生申请大学时,最重要的是申请文件,包括学习成绩表、课外活动。大学想要知道,除了学习之外,你有没有从事其他活动,比如打工、做慈善工作、参加课外俱乐部等等,大学会全面地评价学生。但原则是宽进严出,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会毕业。这种申请制度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性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会过早地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一篇 年轻就是权利话题3:文化撞击下的大学生活

袁岳(Victor Yua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