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孙先生听了陈光甫坦诚的想法,点头说道:

“你的想法我很理解。你要努力学习,学成之后,报效国家。”孙先生的谆谆教导,陈光甫铭记在心。为了表明自己对先生革命运动的赞同和支持,他拿出五美元献给先生,深致同情与崇敬之意。五美元不算多,但对于孙先生来说,他看重的当然不是钱数的多少,而是眼前这位年轻同胞的一片热诚。

陈光甫没有随展团回国,他抑制着与亲人重聚的愿望,继续留在圣路易市,进入一所商业学校,学习打字、簿记及商业文件信函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了一段时间,他又感到不满足。他需要更多的知识乳汁,浇灌心头硗薄的荒田。

于是,他与几个朋友一起,转而进入依阿华州印地安那镇的辛普森学院。

这时,他的经济发生了危机,手头拮据,生活窘迫起来。他眼望星辰,心中盘算着:怎么办?中途退学吗?能有今日的机会不易啊!难道要失之交臂吗?不!决不能!

他到华盛顿,找到当时中国驻美国的公使馆,请求予以资助。当时任驻美公使的梁诚,称赞陈光甫的求学意志,特别批准每月给予陈光甫津贴美金一百元。同时,他又从岳父那里继续得到了资助。次年冬天,陈光甫转学到俄亥俄州的俄亥俄卫士林学院。一九0六年,又转学到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华登商学院。

能够进入这所驰名世界的高等学府,陈光甫自然感到欣慰。机会难得,如愿以偿,他信心百倍,决心在学海之中,乘风破浪,不畏艰险。然而,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一帆风顺,都有沟沟坎坎。

光甫早年读了几年私塾,以后再没有进过学校,学业荒疏,基础较差。这给他带来很大困难,他深感学习吃力。于是,他起早贪晚,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加倍努力。

陈光甫缺少系统的课堂知识,当然对他的学习深造形成障碍,但他当学徒及在海关、邮政部门工作时的许多有关经济贸易、商业金融方面的实践经验,对他的学习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利用自己所长补己之短,把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及课本上的理论阐述,与他过去和现在的实际观察和切身体会联系起来,互相验证,从而逐步加强理解,渐渐融会贯通,终于掌握了系统的近代商业、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新理论和新知识。这样,陈光甫于一九0九年从商学院毕业,并获得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又到百老汇信托公司实习两个月,才启程回国。

陈光甫归心似箭,此时,他春风满面,圆润白皙的脸上泛起红晕,浑身喜气洋洋。他时而拂拂刚刚梳理得非常整齐的头发,时而把头转来转去,环顾着这间宿舍——与他朝夕相伴了三年的小屋,似乎他不是在华登商学院,而是回到了镇江,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里。

改组官钱局

陈光甫回国后,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上奏清朝政府,请求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以表示朝廷兴办实业的意向。后来朝廷调端方任直隶总督。此时已是宣统元年,曾经统治中国臣民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和皇帝光绪在前一年先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一年举办老太后归葬大典。端方想起当年老太后与皇帝因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而仓皇逃到西安的情景。那时担任陕西巡抚的端方因为拱卫周备,深受宠信,得以擢升。大概是为表忠荩之心、铭恩之意吧,他在东陵拍摄了老太后的葬仪。不料此举却触怒了监国摄政王载沣,将他免职。他所倡导的南洋劝业会,改由他的后任总督张人骏继续筹办。具体负责筹办事项的是道员陈琪。

这位杭州人曾经是主持中国赴美参加国际博览会各项事务的官员。陈光甫和他同时赴美。博览会期间,陈琪向国内呈送会上见闻报告时,陈光甫经常帮助他翻译有关文件,供他选用,二人因而彼此相熟。他深知陈光甫颇有才干。知道光甫学成归国后,他特邀陈光甫参加劝业会的筹备工作,并委任陈光甫为该会的外事科主任,负责招待与会的各国来宾,并照料劝业会开设的展陈各国产品的展馆。

当时,社会已经处在辛亥革命前期,百姓对清朝的腐朽统治深怀不满,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思想理论广泛流传,深入人心。受时代气氛的影响,加之与孙中山先生曾经有过交往,陈光甫对孙中山先生倡导的革命运动深表同情,并常同年纪相当的好友议论时政。他们悄悄商量,怎样才能为革命尽一份力量。

劝业会结束后,经人推荐,陈光甫受到“清理江苏财政局”总办应德闳的重视,邀请他住理财务,并进而受到江苏巡抚程德全的赏识。

此时的陈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