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 (第1/4页)

它不但航运四通八达,公路、铁路、空运也都十分发达,横贯全国,通往国外。

由于广东的独特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对外贸易最早的地区,所以民性活泼,习于经商远游,华侨占全国侨民的三分之

走进二十五层高的华隆大厦,一眼就可以看到墙上那块牌子,神气活现的公司名竟足有五十个,华隆发展公司仅为其一,很不起眼。

“华隆”挤在这么一大堆公司之中,却把自己的这两个字译成walkalone(独行),还赫然印在公司微纪之卞,看来是有点不一般的想法,在一个大厦里就挤了五十个公司的广州,哪条路上不是摩肩接踵人碰人,要想独行,谈何容易?

华隆发展公司总裁卢俊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把挂扇,上书“天生我才”四个大字。

他每天工作到深夜,没有时间娱乐,身心都在满负荷运转。

他上个月刚过了二十七周岁的生日,圆圆的脸上架副眼镜,中等身材,头发乌黑稀少,额高而聪明,鼻孔轩豁,富有热情,气度诚挚稳重。整个面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傲、若有所思和天真的神态。他侧面轮廓的线条全是圆的,但并不因此而失其刚强。他现在处于人生中深沉和天真几乎相等地各占思想之半的时期,在困难重重的境遇中,他完全可以愕然不知所措;把钥匙拨转一下,他又能变得卓越不凡。他的态度是谦逊的,冷淡文雅的,不很开朗的。由于他的嘴生得动人,嘴唇无比地红,牙齿也无比地白,微微一笑便可以纠正整个外貌的严肃气氛。有时候,那真是一种奇特的对比,额头高洁而笑容富于美感。他的眼眶虽小,眼神却广阔。

求知饥渴中萌动的商品意识

广州仓边路一间十六平方米的房子。

祖母,当工程师的父亲,做财务工作的母亲,兄弟二人,无海外关系,全家月收入一百元,这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家庭。

一九七九年七月,卢俊雄跨进了中学的大门。这时,他才十二岁。

卢俊雄是个爱读书的孩子,特别喜欢看小说。每当走到书店门前,他总是恋恋不舍地站在橱窗前,望着那崭新的书,不愿离去。后来,他经常去书店站在柜台前说:

“阿姨,请您拿一本《战争与和平》。”

营业员马上递给他,他便站在柜台前看起来。直到快要关门,他才把书还给人家。这时,他感到非常高兴,书中的情节像电影似地浮现在眼前。

第二天,他又是如此,把书拿到手,接着前一天继续看,他感到很过瘾。

书架上那些琳琅满目的书籍,常常使他垂涎三尺,书店每天来了什么新书,他都了如指掌。

当他看到书架上新放的一套《史记》时,他拿到手里,看了又看,爱不释手。他听爸爸说过,这套书非常好,是司马迁写的。这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武帝时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史事。他翻开看了看,价格十元零一角。他摸了又摸,放回书架上。这时,他才发现书店里只剩下自己了。

他恋恋不舍地走出去,在路上,那套书一直在眼前晃动着,一套十本仅十元零一角,不算贵呀!

后来,书店接二连三进了《三国志》、《隋唐演义》、《后汉书》等一系列他最喜欢的书。

他多么渴望拥有自己的书,他知道这个愿望只能靠自己来实现。

于是,他开始动脑筋想办法:为了买书,要自己挣钱。

开始他把自己家的牙膏皮积累起来,连同家中的废报纸一起卖掉,可以赚点钱。后来,他发现卖旧报没有卖新报挣钱多,便改行当了报童。

他每天放学回家途中就在路上卖报,羊城晚报、广播节目报卖五份报,赚一分钱,他就这样一分一分地来挣钱。

从此,每天中午或下午放学,十二岁的卢俊雄就小跑着到邮局取了报纸,沿街叫卖。

那时,政府和学校都不允许学生干这些事。为了防备缉查,还得时时躲闪。就这样,他每天回家途中就有一毛钱的收入。

这就是他走上社会的开端。

卖报攒到近十块钱时,卢俊雄怕有一天终被家人和学校知道,于是改换了一个“危险性”较小的行当。当他往收购站卖牙膏皮时,发现收购站收购的旧书中有许多是有价值的书。于是,他脑袋一转,便想出了新点子。

从此,他每周到仓边路旧货收购站一两次,看到有人来卖旧书,便迎上去说:

“叔叔,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