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1/4页)

大方格的长裙

头上裹着一块大花巾

只露着

滴溜溜的一双大眼睛

没想到,三毛这个奇异的女子,从一个风尘仆仆的“女牛仔”摇身一变而成为一位披着一头秀发的窈窕淑女。

无论是哪一种装扮,给王洛宾的印象都是深刻的。

三毛提着长裙,轻微地摆动两下,瞅着王洛宾,优雅地笑。

王洛宾看着三毛,觉得她好像是等待着自己的鉴赏。他想:女人们装扮多变,引起男人的注意,让他们感到奇异,使男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同时对于她们本身来说,也肯定是一种享受吧?

王洛宾很想赞美三毛几句,但又不知怎样的赞美才能说到三毛的心坎上去,确切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他只好言不由衷他说了一句完全不对题的话:“亲爱的作家,晚上好!”

三毛要听的当然不是这句话,这些的失望使她的笑容有了些变化。但她并没多说什么,为王洛宾倒了一杯茶后,便坐在沙发前的地毯上,双臂搂着膝盖,睁着一双大眼睛,听王洛宾讲故事。

王洛宾讲的是囚犯曲《大豆谣》。

三毛听完后,用她的设计把故事重新整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比王洛宾讲得还要清楚。王洛宾被她敏捷的思维和超人的记忆力所折服。

三毛成为明星级作家并不是偶然的,她是一个才女。

王洛宾告别的时候,三毛问他对她的印象怎么样。原来三毛的心里一直惦记着这桩事,这时候终于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

三毛问得很严肃,很认真,王洛宾却给了她一个自认为很风趣的答案:“第一个印象,是策马驰骋在原始牧场的西部女牛仔,继而变为亭亭玉立的秀发女郎,最后的原形是真正的女作家。”

说了等于没说。

三毛的坦率在王洛宾的西前走得很艰难。

三毛坚持要送王洛宾下楼。两人跨上电梯,惊讶地发现:在电梯的一角,堆了一大堆三毛的作品,等待着签名。

出名是件好事。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就说过“出名要趁早”的话。三毛是个好胜心极强的女子,成名的欲望也非常强烈。她曾在台北文化学院读书时就对一位名人朋友说:“像你那么早就成名,一定很过瘾!”还说:“我也要成名,像你一样,才不在少年。

‘少年心事当拿云’。”

出名也是件坏事,三毛曾多次说过她恨死了那个叫“三毛”的女人。一场接一场的饭局和演讲,一次又一次的拍照和签名。一件事情,一再重复地去做,既便这件事是曾经多么渴望着的,也会让人感到非常厌倦。三毛在最厌倦的时候,便会对群众(那些爱着她的众多的“三毛迷”)产生抵触的情绪,认为他们真的是非常残酷的。因为他们不会说,让三毛安静吧。他们说:三毛,出来讲讲你的人生吧,我们喜欢你,关注你。

三毛说:“好,你们要看人生,我不如让你们看人生的最高潮,看看三毛是不是死了?好,果然死了!这实在是对群众的一种讽刺,心里冷淡而且怨恨,你们跟着我哭、笑,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悲剧情绪。喜欢悲剧的人仅仅是在看戏。”

为了“报复”,残酷的群众,三毛曾在作品中幻想过自己的死亡场面——我很方便就可以用这支笔把那个叫作三毛的女人杀掉,因为已经厌死了她,给她安排死在座谈会上好了,因为那里人多,——她说着说着,突然倒了下去,麦克风呼地撞到了地上,发出一阵巨响,接着一切都静了,那个三毛,动也不动的死了。大家看见这一幕先是呆掉了,等着发觉她是真的死了时,镁光灯才拼命无情地闪亮起来。有人开始鼓掌,觉得三毛死对了地方,因为恰好给他们看得清清楚楚;她又一向诚实,连死也不假装。

这是三毛被遭到心情最坏的时候的一种在笔尖上的发泄。幻想死亡,这是因为被生活逼迫到不堪负荷的地步,真可谓是“盛名之累”!

同为名人,王洛宾当然也深味这种出名的苦恼。不同的是,王洛宾的适应能力比三毛要强,做起名人来要比三毛得心应手许多,没有她这么累。

王洛宾知道是由于自己考虑不周到,大意中泄露了三毛的行踪,才给三毛带来了麻烦。他对三毛抱歉地笑了笑。

三毛是热情善良的,她自幼受着中国传统的待人接物的态度熏陶。在她第一次出国到马德里留学的时候,父母便再三地用“出门在外,吃亏就是福”的古训来教导她、叮嘱她。所以,她对人对事总是体贴忍耐的,很难做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