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K镳┍慊澈拊谛模�扇税抵械鞑樗��胍�芟菟�狈础G傻氖呛厣壅�玫昧酥蟹纾�诓荒苎浴K镳┧岛厣垡欢ㄊ亲暗模�谑乔鬃杂么缶庠诤厣鄣耐飞暇猓�此�安缓疤邸V辛朔绲暮厣壑了酪裁荒芩狄桓鲎帧U飧鱿统妓赖帽鹊蹦晟替�跏窒碌谋雀苫挂�摇�

孙皓的残暴和荒淫使他的国家如同朽木支撑的大厦,稍稍推一把就会垮塌。晋国镇守南疆的大将羊怙看到了这个情况,便请求司马炎伸出手来去推一把。

但这时有三个人站出来强烈地反对,暂时挽救了孙皓,推迟了东吴的灭亡。

这三个分别是贾充、荀勖和冯。他们说:吴国有长江天险,而且善水战,一时难以取胜,而北边的秃发鲜卑正在作乱,一直难以平灭,此时若两线作战,将给晋国带来巨大的负担,取胜的可能性很小。

常年驻守南部边境,与吴国打过多年交道的大将羊怙则认为此时取东吴是“上天与之”,发兵南下,可“不战而克”。如果等孙皓死了,换一个明君上来,吴国上下一心,那时再取东吴就难了。

司马炎想了很久,还是决定先平秃发鲜卑再伐东吴。东吴的灭亡因此被推后了四年。羊怙叹着气回到了荆州防地,这位本可再建功业的一代名将,终其一生也没能够看到国家统一的那一天。

党争

秃发鲜卑当时的确是晋国的一大威胁。

自东汉以来,一直为汉朝头疼的匈奴问题突然得到了彻底的解决,除了汉光武帝对匈奴一直采取怀柔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那年在匈奴领地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这场大旱持续一年多,赤地千里,草木尽枯,匈奴赖以生存的草原变成了焦土。无法生存的匈奴只得离开那里,一部分匈奴南迁归附了汉朝,另一部分西去,给欧洲人带去了长达数百年的噩梦。后来的东欧和中欧都曾被匈奴人征服过,甚至连法国也遭到过匈奴人洗劫。

欧洲人两次将“上帝之鞭”的称号送给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第一次就是匈奴族,第二次是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族。

匈奴人离开后,大旱结束,草原又恢复了生机。一个生活在鲜卑山的民族来到了那里。鲜卑山大概位于今天的大兴安岭北麓,这一支民族因此称为鲜卑族。鲜卑族以前一直被匈奴所压迫,匈奴离开后,这支民族迅速地强大起来。他们骁勇善战,但由于经常处于诸部林立的分裂状态,才没能对中原北方产生较大的威胁。

被称作秃发鲜卑的部落就是其中的一支。这支鲜卑部落与汉民族的接触较紧密。其实他们已经被曹魏及西晋所统治。他们和羌、胡等民族都被一个叫做“护羌校尉”的最高军政机构所管理,后来则由刺史进行管理。

司马炎派了一个叫胡烈的人担任秦州刺史,交给他最重要的任务是镇抚河陇鲜卑。胡烈“不负”司马炎之望,上任不久就用劫掠鲜卑人为奴、增加赋税、强派民役等方法逼反了鲜卑族。

秃发鲜卑的首领秃发树机能率众造反,设计伏击了胡烈的军队,杀死了胡烈。司马炎听说后立即任命石鉴为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但石鉴同样打了败仗。晋帝又以汝阴王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结果仍是大败。凉州刺史牵弘也兵败战死。

晋廷连吃败仗,朝野震动,司马炎更是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这时侍中任恺和中书令庾纯来到宫中,称他们有消灭秃发树机能的办法。

司马炎急忙问道:“你们有什么办法?”

任恺道:“现在秃发树机能已经占领了西北两个州。皇上您之所以不能打败他,是因为没有选对大将。”

司马炎说:“朝中大臣谁堪胜任?”

任恺和庾纯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人:“贾充!”

贾充虽然靠着拍马溜须,紧跟在司马炎的后面得到重权要职,但他并非庸才。此人擅长法律,当年在廷尉任上处理案件非常有水平,后来又主持修订了《晋律》,很具有实际操作性。但贾充并不懂军事。派法官去领兵打伏,这不是才非所用么?

司马炎也是这样的想法,他问任恺和庾纯:“派他去能行么?没听说他会打仗呀。”

任恺和庾纯其实恨透了贾充。贾充讨好司马氏家族而灭曹氏的做法深为二人所不齿。但两个人知道,以贾充现在的势力以及司马炎对他的宠幸,仅凭他们两个人,用正常的办法是无法扳倒的。于是他们便想出了一条计策,这个计策的名字叫做“捧杀”。

吹捧一个人,也可以杀掉他。这种方法叫做“捧杀”。“捧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面“捧杀”,把一个人捧得晕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