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1/4页)

一个问题,那就是更让他们难受的刘义真会名正言顺地成为皇帝。刘义真就是当年丢掉长安的那一位,后来又因为夸夸其谈,被刘裕认为不能担当未来天子的重任。而且这个人建立私党,拉拢有自己的一批人,根本不把这帮老臣们放在眼里。也就是说如果刘义真当上皇帝,这帮老臣都将被打击下台。于是在废掉刘义符之前,他们先一齐攻击刘义真,以“潜怀异图”、“讪主谤朝”的罪名将刘义真废为庶人,送到新安郡监视居住。后又派人把他勒死。

除掉刘义真后,三个人通过太后发动兵变,废掉刘义符,拥立刘裕的三子刘义隆为帝,刘义隆时年十七岁。刘义符被废为营阳王,徙往吴郡,在路上又被徐羡之派人杀死,时年一十九岁。

徐羡之、傅亮和谢晦把这一切都干完之后,突然后怕起来。废帝、杀帝,这是历代权臣才会做的事。刘义隆和他们并不怎么亲近,拥立刘义隆的事也并非是刘义隆的意愿。如果刘义隆要计较起来,他们三个就是每个人长九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傅亮决定面对现实,刘义隆要算后账,他也认了;徐羡之则心存侥幸,他问傅亮刘义隆可以和历史上哪个皇帝相比。傅亮说可以和晋文帝司马昭、晋景帝司马师(司马炎的伯父)相比。徐羡之说,既然皇帝是个明君,那一定能理解我们的一番苦心。傅亮回答他说:“那也未必。”谢晦则请调为荆州刺史,并且暗中把所有自己用过的旧兵和部将都调到荆州,以防不测。

刘义隆上台后处理朝政,批阅奏章,管理国家,每天都过得很忙,从来不提三位辅政大臣废帝杀君的事,这让徐羡之和谢晦渐渐放下了心。直到登基后的第三年,刘义隆突然利用自己的亲信士兵在京中将傅亮和徐羡之除掉。在荆州的谢晦得到消息,知道自己也不可免,遂举兵造反。刘义隆早就把檀道济召到建康为帅,并调集了兵力准备平叛。知道谢晦造反后,檀道济从建康出兵,江州刺史王弘、彭城王义康、豫州刺史刘粹等人也先后出兵,一齐讨伐谢晦。谢晦虽然善战,但出师无名,军心不定,再加上他的对手从各方面都要比他要强大得多。谢晦很快兵败,被押至建康后杀死。谢晦一党大多被诛。刘义隆加封檀道济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兼江州刺史,并提拔了一大批新进将领,很快朝中之人都成为刘义隆的亲信。刘义隆从此算是真正掌握了宋国的大权。

北魏拓跋焘登基以后,柔然趁拓跋嗣去世,再次大举南攻魏国。前文说过,柔然在豆代可汗的带领下变得十分强大,与北魏经常发生大规模战争,争夺北方霸权。公元410年5月,北魏和柔然曾进行了一次大战,柔然战败,豆代可汗在败退途中病死。他的弟弟蔼豆盖可汗继位,但四年后被北燕所杀,社仑的堂弟大檀,即纥升盖可汗继位。大檀继位后,继续和北魏开战,并放弃前嫌,实行联合北燕和后秦的策略,使北魏十分被动。双方多年战争,互有胜负。大檀这次率六万骑兵先攻陷了北魏故都盛乐,再包围云中城,北魏的北方边境一时吃紧。

拓跋焘早在十二岁时就在河套参加过抗击柔然的战争,所以对柔然的战术也颇为熟悉。他力排众议,亲自率三万骑兵急赴云中救援。柔然依仗人多,重重包围赶来救援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所部。拓跋焘命令所有弓箭手集中射向柔然大将于陟斤。于陟斤被北魏军射杀后,拓跋焘趁势率军大纵深地向前穿插突破,北魏将士气势大振,奋力突击柔然军。柔然军顿时被搅得一片混乱,大败而逃,一直逃到漠北才敢停下。北魏军遂解平城之围,并趁势收复盛乐。

第二年,赫连勃勃病逝。因为长子赫连与父亲赫连勃勃曾发生矛盾,赫连勃勃要废掉太子,赫连先行兵变,但被其弟赫连昌所杀,所以次子赫连昌成为太子,继承了帝位。拓跋焘决定趁机讨伐胡夏,但一些将臣认为,如果柔然趁北魏西征,国内空虚时进攻北魏本土,那是很危险的。建议先进攻柔然,把柔然灭掉或赶到沙漠的北部才能保证安全。崔浩道:“胡夏的统治很残暴,早就不得民心,赫连昌又是个愚蠢的人,胡夏国土也不大,此次进攻胡夏一定会迅速胜利。等柔然南攻时,我们早就已经班师回来了。”

拓跋焘遂派奚斤率五万骑兵向南袭击蒲阪,将军周几向西南袭击陕城,河东太守薛谨为先锋,拓跋焘亲领大军,向西进攻统万城。恰好遇到天气突然降温,黄河结冰,拓跋焘临时又做出决定,亲率两万骑兵,迅速过河,以急行军速度进兵到统万城下。赫连昌没想到拓跋焘来得这么快,根本就没有时间调集部队,也没有准备长期守城的储备,只能把城中的军队集合起来仓促应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