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 (第1/4页)

当战士们把最后一块石头推到山下去时,援军赶到了。第一批坚守阵地的勇士们这时只剩下几百人。他们疲倦得连走路都要睡着了。他们被送回基地休养。

这场战役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佛郎哥丢了2万具尸体。而共和国方面也伤亡1万多人。许多国际纵队的战士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后来,有一首歌在国际纵队的战士中广泛流传,歌中唱到:

西班牙有个山谷叫雅拉玛

人们都在怀念它。

多少个同志倒在山下,

雅拉玛开遍鲜花。

国际纵队留在雅拉玛。

保卫自由的西班牙。

他们宣誓要死守在山旁。

打败法西斯狗豺狼!

国际纵队的战士们就这样为了保卫这片他们非亲非故的土地,献出了他们满腔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他们为正义而战,为进步而战,为和平而战。马德里最后终于失陷了,佛朗哥在那里建立了他的独裁统治。但是,马德里保卫战中所体现出来的国际主义精神,却给后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这场战争中经受战火洗礼的许多国际纵队成员也是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

(本章结束)…恒言电子书

“和平鸽”的父亲

在西班牙的美丽城市马拉加,一位母亲和自己活泼可爱的儿子正在海天一色的沙滩上玩耍。

望着聪明伶俐的儿子,玛丽亚·毕加索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和喜悦,喃喃自语道:

“这孩子,如果参军入伍,肯定能当将军;如果从事宗教,可以成为教皇的!”

正在嘻戏的孩子听到母亲的话,立即抬起头,大声地喊道:

“我想成为作家,所以我是毕加索!”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来到了这个世界。据母亲说,小毕加索学会发的第一个音节是“匹兹”,“匹兹”是铅笔的缩音。年幼的毕加索是向母亲索要画笔画画吧。

毕加索的父亲是绘画教师。毕加索很小时就喜欢画画。上学后,毕加索不喜欢一般的文化课程,他的所有作业簿上都画着各种人物。而且他常常把鸽子带进教室。因为他喜欢画鸽子。

14岁时,父亲把毕加索送到巴塞罗那美术学校。这是一所正规的艺术学校,规模和名气都较大。考题是画一个披着被单的模特儿和一个站立的裸体人像的素描,考试时间是一个月。

毕加索仅用一天的时间就交卷了。素描的艺术水准让阅卷老师震惊,毕加索跳过初级班升入高级班。

15岁时,毕加索创作了一幅成功的作品:《科学与仁慈》:画面上,一位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的母亲,一面接受医生的搭脉诊断,一面忧伤地着着修女怀抱中的孩子。

这幅画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更深层的含义:只有科学和宗教才能将人类从病态的、绝望的生活境地解救出来。

1897年《科学与仁慈》入选西班牙全国美展,荣获金奖。在叔叔的赞助下,毕加索自己一人前往首都马德里,投考圣斐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他再次以突出的成绩取得了入学资格。

学校的教条和死气沉沉的教育,使毕加索厌倦了。他经常逃学,到户外写生,他的叔叔得知消息,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毕加索陷入饥寒交迫中。

毕加索得了一场大病,只好回父母身边,到乡间疗养。在乡间,他结交了很多老实善良的农民朋友,毕加索同情他们的悲惨生活,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作品《阿拉贡人的风俗》。这幅作品在马德里和马拉加的画展上获金奖。

病好后,毕加索回到了巴黎。他深入下层人民的生活,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抱着深切的同情,对人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讽刺。这时期,毕加索的画都以忧伤的蓝色为色调。描绘了无数表情冷淡,面容干枯,身体僵直的被社会抛弃的孤独者。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作“蓝色时期”,代表作有《人性》、《喝苦酒者》、《两姐妹》等。

1904年,长年飘泊的毕加索终于在巴黎定居下来,并且堕入情网。美丽的姑娘奥莉维叶给毕加索带来了爱情的甜蜜和欢乐。他的画开始从抑郁的、冰冷的蓝色转向暖洋洋的、柔和的粉红色。这一时期创作被称为“玫瑰色时期”,代表作有《演员》等。

毕加索喜欢非洲的艺术雕塑,尤其是它鲜明的立体感,他萌生了想把这种鲜明立体感的特点,融化到绘画艺术中去。毕加索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