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部分 (第1/4页)

最关键的,还是各大工地,都让楚云飞和胡林跑得差不多了,名片和资料散了一大堆出去,他俩的配合,又导致了极强的公关效果,大部分的工地都对这对组合有印象。

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鸿飞换成恒远,倒还可以说是公司改名什么的,毕竟这对组合还在,多少是容易解释些,但要是连代理销售的牌子都换了的话,那很容易给人一种朝秦暮楚,不够可靠的感觉,那前期的接触想要延续下去,就太难了。

做生意,口碑真的是很重要的。

正文第二百六十三章筹建公司

这种顾虑,直接导致了楚云飞在应对浅庄“沃事达”公司时,不得不束手束脚,尽量委曲求全,谁让他自己现在只是个代理商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只有被动地让沃事达公司牵着鼻子走,事实上,惹急了的话,换个牌子又何妨?他已经在积极地着手查阅,全国还有哪些刷卡电表的品牌,尚未来内海发展,尤其是那些口碑比较好的牌子。

不错,内海市场是很大,而且做出样板工程来,会在全国业界同行中引起很好的效应,可在内海发展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一些厂家受财力所限,不能很好地在这里开展业务,那也是一种必然。

尤其内地的一些研究所之类的地方,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还相对保守些,有些人才并没有随意地流动出来,那些地方开发出来的东西,一般来说,也还是不错的。

找来找去,别说,还真让他找出两家感觉还不错的电表厂家,不过有点遗憾的是,这两家电表生产商,各自有各自的缺陷。

一家在以贫困落后而闻名的西部地区,听起来不太能够让人接受,那里居然也能生产出高科技产品?要知道,在某些方面,内海人的眼光不仅仅是势利,简直说盲目排斥都是不为过的。

另一家,也在浅庄市,这条线,居然还是李南鸿给他搭起来的,这家更绝,是生产电路板的,也有能力生产卡式电表,可这家公司,主要是以加工能力出众而闻名的,专门做各个品牌厂家的外包业务,虽然自己没创出什么品牌来,却是可信度很高的。

商业圈,其实跟生态圈有点类似,有在上层吃肉的,也有在底层分解那无机物的,只是生存的形态不同,但不能说可以任意抹杀其中任何一个物种,这样公司能存在,自然也有它存在的道理的。

只是,这个厂家有个公司名,已经是比较不容易的事了,指望他们能生产出有自己牌子的电表来,实在是有点勉强人,更别说还要办理一系列的质量检测和入网证什么之类的行业证书了。

事实上,哪怕楚云飞愿意帮人家办理这些,人家都未必愿意呢,大家刨食的地方不同而已,却不是说人家的生意做得就不够火暴。

有了这样的认识,楚云飞不得不把眼光又转向了那些在内海发展得不太如意的厂家,要不要使点什么手段,赶他们出去,然后自己再来谈这个代理?

后来,他终于想起,那个海天的毋总,似乎也暗示过,这方面她的朋友也有一定的路子,或者说,是在做一个品牌,本来开业典礼上,楚云飞还不想喊这人来呢,但仔细想想,算了,大家毕竟算得上是认识的,又在一起共过事,还是发张请柬出去好了,来不来,由她吧。

就在忙这些事的同时,他还在网络上查询了一下童思远所说的两个项目,发现确实如对方所说的那样,这两个项目,都是非常有前景,而且短期之内,根本不可能出现市场饱和的可能。

有了这样的发现,楚云飞禁不住有些激动起来,虽然这样的项目,搁在维伦斯家眼里铁铁地也是小打小闹的那种,不过比起他自己现在做的电表,发展前景却是要强上许多,要不要在里面插上一手呢?

插,为什么不插?楚云飞很快地就做出了决定,有钱在眼前不知道赚,那不是傻蛋么?更何况,合作伙伴是童思远,以此人的身家和势力,尚且愿意忍气吞声地被刀疤盘剥,想来就算有靠山,也没有多雄厚的实力,那么,基本上,是可以排除被此人阴谋算计他的可能性的,毕竟,连刀疤在自己这里都是栽了跟头的。

既然决定要插手,那这件事,就该好好规划一下了,不过还好,楚云飞并没有被这美好的前景影响得丧失了判断力,网上的那点东西,可信度未必真的有多高,这事必须是要仔细落实清楚,再行动也不迟。

这样的事情,该找谁去落实?找银行呗,楚云飞的好友王通,就在华夏银行里上班,这事拜托他去问询,那是再妥当不过的事了。

在先阳的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