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实施“二桃杀三士”之计,首先要让“士”知道有“桃”,美英故意露出破绽。中国的情报机构很快

得悉内情,立刻报告给中央军委。石油毫无疑问是中国当前最缺乏的战略资源,为弥补中东油源的缺口,

中国一方面加大国内生产,从中亚进口,修复苏门答腊岛上和南海海上油田,另一方面实行严格的油料配

给,但终不是长久之计。

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工业生产,平息民间对“凭票购油”的不满情绪,加上今年将要举行的换届选举,

打破石油封锁便成为中国当前主要的战略目标。胡旭湘为首的中央军委立刻批准薛皓简进攻查戈斯群岛的

“海上丝绸”的计划,并特别提升他为二级上将。中国还不能和印度开战,故军委特别嘱咐薛皓简:一定

要赶到印度人前面!

此时,英美两国在查戈斯群岛还驻有不少军队,空军有驻在迪戈加西亚岛的3个战斗机中队,陆军只

有一个英国防空导弹团。为执行石油封锁任务,海军力量最大,主要作战舰艇有二十多艘,其核心是英国

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于1985年服役,满载排水量为20600吨,

长209.1米,宽36米,吃水深8米。其4台燃气轮机可提供的9.72万马力,可保证28节的航

速让飞机起飞。原“海鹞”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已被12架JSF代替,还有直升机8架。从兵力配备看,

迪戈加西亚岛可谓固若金汤,但军队已开始准备和印度换防,然后撤往澳大利亚,故士气有些浮动。守的

是即将成为别人的疆土,敌人又在千里之外,英美军队的警惕性并不高。

赤道的盛夏,气候多变。刚才还是烈日炎炎,热得人透不过气来,转眼间,又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就在这变化无常的恶劣气候条件下,解放军空军的勇士们不顾连战的疲劳,开始了紧张的战前准备。进驻

班达亚齐机场的空军第五航空师,经过十几昼夜的突击,地勤人员检查了全部作战飞机,使其处于良好状

态。雷达分队冒着滂沱大雨,把一部部雷达拉上山头并架设好。在7月2日之前,对各种保障车辆、通信

线路、油料、弹药、航材等都进行了全面检查,做好了准备。

7月2日,苏门答腊西部沿海浓云密布,天空中不时有阵雷滚过。一团团棉絮般的白云,从海面上慢

慢地涌向沿海的班达亚齐,在机场四周愈积愈厚,愈压愈低,机场上空的云底高只有150米。

对航空兵来说,这实在是一个糟糕的天气。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晚7点,担任“海上丝绸”作战行动总指挥的中国海军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司令邢凯山中将从印度洋中

部水域“郑和”号旗舰上向参战的中国海、空军部队下达了命令:“‘海上丝绸’行动现在开始。”这支

特混舰队刚于十日前配合陆战第五师占领了南海的纳土纳群岛,未及休整,在马来半岛的巴生港补充了油

料和飞机便匆匆出发。

刹那间,巨大的探照灯把班达亚齐等机场的跑道照得通亮。刚亮相的大型空中加油机KC─8首先起

飞;携带着激光制导的联合攻击弹药的J─11F战斗轰炸机第二批起飞;充当保镖的J─10空优战斗

机也全副武装地紧紧跟上;最后的电子战的新锐EJH─7电子战飞机和担任空中指挥和警戒的YJ─4B

预警飞机也吻别了跑道,扑向了茫茫的夜空。

这些分驻在班达亚齐附近六个机场在半小时内全部升空完毕,并准时飞抵班达亚齐群岛主岛上空的第

1集合点构成陆上空袭机群。它们将避过印度尼科巴群岛上雷达监视,穿越中印度洋,经2次空中加油,

飞行3000余公里,对迪戈加西亚岛发动一次远程奔袭。

实行无线电静默和灯火管制的“卫青”号、“霍去病”号和“岳飞”号航空母舰也开始悄悄地向西移

动,它们将负责掩护陆战队第二独立旅完成占领任务。航空母舰甲板上已整齐地排满了即将起飞的飞机。

这些海军的J─10H和J─11H等战斗机,将与远道而来的陆上机群汇合,并分担空中警戒、电子干

扰和攻击兵营与军用机场的任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