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军仍然不愿保证派遣一支舰队前往新加坡,尽管它是为马来亚、荷属东印度和澳大利亚的海上通道建立一条防线的关键所在。华盛顿还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计划在太平洋联合作战的现实将使美国不得不去保卫欧洲的帝国属地。

美国的军事计划人员就如何最有效地避免太平洋战争进行辩论的时候,欧洲的外交官们正在商讨如何抵制希特勒对波兰的急切要求。罗斯福得知德国到了九月就“无须再作准备”而能发动进攻,就竭力恳求莫斯科,要苏联人不要站在纳粹一边。斯大林东面面临日本的挑战,西面担心德国的入侵,他早在极力寻求结成防御联盟;他的特使已同时前往伦敦、巴黎和柏林。

虽然希特勒极力反共,但他需要提防俄国,确保德国的东翼的安全,以掩护德军意图入侵波兰的闪电战。他原指望日本会起这个作用,与德国签订一个牵制莫斯科的军事盟约。帝国陆军要想北击俄国,但无论海军还是文职大臣都不愿意为欧洲人卷入一场战争。尽管德国向日本长期献殷勤,东京还是在一九三九年夏初拒绝同轴心国联姻。希特勒指责日本“冷漠而不可靠”,转而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去追求斯大林。

当德苏可能签订协定的消息透露出来后,在东京引起了很大恐慌。在日本看来,这样一个协定势必打乱反共产国际条约,这个条约的目的在于阻止集结在西伯利亚边境的俄国军队发动进攻。面对这样的威胁,关东军将领们决定破坏谈判。自五月下旬以来,日军在沿哈拉哈河与“满洲国”交界的边境地区制造了一系列“事件”以刺探苏联的防御。日军入侵当风的蒙古草原使斯大林吃惊,他派出格奥尔吉·朱可夫中将。这位提倡坦克成的红军主要将领得到保证,他可以拥有保护外蒙古免被日本的亚洲新秩序并吞所需要的全部坦克和飞机。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九日,帝国陆军的三个敢死师大举进攻诺门坎。前一年日军吃过败仗,疯狂的复仇心理驱使他们向俄军前线猛扑过去,朱可夫则坚守纵深防线,等待后备坦克和飞机通过横贯西怕利亚的大铁路运到前线。

一九三九年八月十九日,里宾特洛甫和斯大林签订了苏德条约。希特勒向他的将领们布置了进攻波兰的计划。他骂英国人和法国人是“小爬虫”,日本人是“表面光洁的猴子”:天皇“和以前的沙皇是一丘之貉”。就在同一天,朱可夫在诺门坎发起反攻。红军集中喷火器、坦克和大量的飞机对日本占领的哈拉哈河沿岸长二十英里、宽四十英里的地带发起毁灭性的进攻,这次进攻是即将在波兰进行的闪电战的先兆。

由于缺乏重型坦克和空中支援,日军遭到严惩,十天内死广两万人,后来被迫撤回“满洲国”,再次乞求停火。俄军的胜利使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丢了面子。它终于扼杀了他们的“北击”战略。惨败的冲击波冲垮了平沼内阁,这个内阁已经看到它的外交政策因希特勒和斯大林签约而破产了。平沼首相正式向天皇提出辞职,并中述了“欧洲最近复杂而难以捉摸的局势”。据格鲁大使报告,阿部信行将军八月底组成的新内阁提供了东京和华盛顿改善关系的机会。野村吉三郎外相下令开始谈判以签订新的商业条约,但陆军和海军都赞成《外交政策纲要》中制定的目标,即向英国施加压力使之对日本作出让步,不再允许使用缅滇公路向中国国民党人提供援助,用这种方法在英美之间塞进一个楔子,“英国在中国有巨大的利益,但不能保护它们,”纲要指出。“美国在那里的利益微乎其微,但拥有最大的力量来遏制日本。”国务院强硬派的怀疑态度,帝国海军又呼吁日本向南扩张,以及在欧洲发生的一系列极端事件,使日本与美国和解的希望落空了。

希特勒动的战争

德国军队于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侵入波兰。希特勒不顾英国和法国的最后通牒,全面战争在四十八小时内在大西洋爆发。九月三日,星期日夜间,载满难民的“阿特尼亚号”客轮正开过大西洋时被一艘潜艇击沉。由于有二十二个美国人丧生,令人想起当年“路西塔尼亚号”的惨状。但是罗斯福发表广播讲话时再次保证,美国海军将部署在大西洋以“使我们的家园免遭战争”。

不过总统提醒那些孤立主义者“即使保持中立也不能不闻不问,丧失良心”,这暗示他已经要采取实际步骤,确保在民主国家现在面临的与法西斯专政的生死搏斗中,美国不当旁观者。英同和法国正在指望修改中立法,以便能得到数百万美元的美国武器订货——作为交战国,它们目前自然不能得到这些武器。罗斯福走得更远,暗中向皇家海军提供援助。英王乔治六世在七月访问华盛顿时,总统就已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