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 (第1/4页)

怀节,让她将皇帝陛下的恩德沐浴到每个契丹人的身上,让每一个契丹人都对陛下心中臣服,就如同当年文成公主西嫁,所以依老臣看,若想要契丹归化,非平阳郡主去不可。”

李林甫一边说,一面偷看李隆基脸色,见他眼中犹豫,知道他尚有心结未解,又笑着替他开怀道:“嗣宁王不愿让女儿北嫁,这是人之常情,若是臣的女儿,臣也不愿意,毕竟北方苦寒,但女儿哪有不出嫁的道理,李怀节也算是一方豪杰,嫁给他并不辱没郡主,再者,郡主北嫁,一样锦衣玉食,北方苦寒又与她何干,皇上再施于恩典,让郡主常回京探望父亲便是。”

李隆基站起身来,来回走了两步,“相国所言是有道理,只是让郡主北嫁不符合礼制,朕担心朝中会群起反对。”

李林甫心中暗暗冷笑,“礼制?你要立媳妇为妃,难道就符合礼制吗?你无非是觉得将宗室第一美人嫁给小小的契丹可惜罢了。”

他早有腹策,起身跪倒道:“皇上,恕臣直言,现在吐蕃又有动兵地势态,朝廷应将精力集中在吐蕃,若北边再出事,臣担心会影响我吐蕃战略,所以牺牲一个郡主,换来北边安宁,臣以为值得。”

李林甫的最后一句话让李隆基悚然动容,是啊!侄儿地眼泪算什么,大哥的恩德算什么?只有大唐地江山社稷永保才是真。

“朕明白了,让朕再好好想一想。”

李林甫一颗心终于落地,事情到这个地步,李惊雁北嫁已是板上钉钉,试问天下还有谁能改变李隆基维护江山社稷的决心,‘李琳啊!李琳,我让你尝一尝与老夫作对的下场!’

“臣还想再和皇上商量一下上元夜花灯之事”。

“若想改变李隆基的决心,那天下只有一个人能办得到。”

李清正坐在一家小食摊上,一边吃着面条,一边飞速思量,刚才李林甫竟命令手下将自己棒打出皇城,饶是自己跑得快,身上还是挨了两棒,“李林甫啊!李林甫,我就要让你明白,你不杀掉我会有什么后果,还有李怀节,那一鞭老子不会白挨,先回敬你一记闷拳。”

记得杨末说过,他们住在太平公主的旧宅,可太平公主的旧宅在哪里,李清却一眼摸黑,他将最后一口面汤吱吱吸干,拍了拍肚子,对摆面摊的一对老夫妇笑道:“两位老人家,我想请问太平公主的旧宅在何处?”

老汉热心,他拉着李清手指着前方道:“太平公主地旧宅在兴道坊,你往前直走,约三里地,看见大门口只有一个石兽的便是。”

“多谢了!”

李清掏钱付帐,才发现自己竟分文皆无,钱在进奉院,银子见太子时被搜走未还,老汉看出他地尴尬,便笑笑道:“年轻人,你去吧!什么时候有再送来,实在没有,就当我请你。”

李清羞愧,冲老汉拱拱手道:“多谢老人家请我吃面,我过几日当来奉还。”以恩报恩,以怨还怨,做人理当如此。

第九十七章 四两拨千斤(中)

年十一月,沉寂多年的杨玉环忽然被封为玉真公主,,李隆基之心立刻昭然天下,一时杨家大贵,从各地赶到导江县的关怀者不计其数,车辆遮天蔽日,杨家村后来因此典故改名为‘车渎’镇。

新年,杨玉环思念家人,李隆基便命人将其姐弟接来团聚,暂住太平公主旧宅。

且说李清囊中羞涩,便信步而行,顺路饱览长安街景,走了三里路,果然看见一座朱门大府,门前只剩一只镇门神兽,大门朱红斑驳,檐下住满了寻常百姓家燕,大门处数十名士兵分两列笔直挺立,警惕地注视着周围,两名老太监一左一右,沿阶拾缀着满地花瓣。

“这个、烦请公公进去通报一声,就说成都李清来访。”

太监老眼昏花,凑近李清面庞看了半天,方摇摇头继续拾他的花瓣,“年轻人,你不行的,去叫你爹爹来。”

“秦公公,这位可能是三小姐的熟人。”

李清抬头,却见一名军官走上前,笑笑向他点点头,这军官昨夜也去了太白楼,亲眼看见杨花花被李清背下楼,想必不是普通熟人。

老太监又瞥了李清一眼,这才起身慢吞吞道:“既如此,让杨哥儿出来认认,若是,才能进去。”

只一夜不见,杨末似乎又长胖了一圈。也变白了,听说李清到来,他早欢喜得连蹦带跳跑出,“我们正好说到大哥,大哥就来了。”

李清笑道:“大哥没饭吃了,便想到你们这里混饭吃。”

再往里看,他只觉眼睛一花,仿佛有一片黄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