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 (第1/4页)

也是到处求仕无门,他们当时的处境,就仿佛现在北漂那帮不得志的文学艺术家一般,他们有真才实学,却大多生不逢时,惟有死后得其名。

杜甫刚才与李琳一番深谈,李琳也颇敬他的才能,也想聘他为自己的幕僚,这让杜甫确实有些两难,并非他不想去西域,龄所言,非进士出身而想挤身高品实在难之又难,所以杜甫还是想留京参加今秋科举,而做李琳的幕僚一则可以及时参加科举,二则照顾家人方便,

李清的年轻和谦恭都让杜甫有些惊讶,他急忙回礼道:“李将军太客气了,杜甫担不起。”见李清笑容亲切,面目和善,杜甫也渐去了拘束之心,他忽然又想起刚才李清之言,回头对王昌龄笑道:“少伯兄几时又被称为玉壶?”

王昌龄瞥了李清一眼,佯怒道:“这称呼是他独有,当日我在仪宾为县丞,他为主簿,现在我为布衣,他却为都督,可见上苍何其不公?”

李清哈哈一笑,“我手下无人,你们这帮老吏自然要跟我去。”

他看了看杜甫,刚要说话,李琳却忽然插口道:“贤侄,杜先生我颇为中意,我也有意聘他,

让与我。”

李清没有立即答复,他看了一眼杜甫,见他目光黯然,便知道他的心思,淡淡一笑道:“我当日便给玉壶兄说过,杜先生最好还是参加科举,其实留在长安最好,但这事关杜先生前途,李清绝不勉强,杜先生可自己决定。”

杜甫叹了口气,低声呐呐道:“李将军,抱歉了。”

李清见王昌龄脸色不豫,手一摆,止住他的话头,对杜甫笑道:“杜先生身边朋友众多,可否给我介绍一个有才学的朋友?”

杜甫见问,低头凝神细想,忽然想起一人,笑道:“我确实有一个人可以推荐,此人务实干练,文采出众,诗写得极好,尤其擅写边塞诗,他最喜到西域游历,上月刚才安西归来,正在长安求仕,不知李将军可有兴趣?”

“边塞诗?”

李清心念一转,便脱口而出,“杜先生说的可是高适?”

杜甫与王昌龄对望一眼,一起抚掌大笑,“正是此人!”

李清又惊又喜,高适后来任剑南节度使,非一般诗人可比,得此人为属下,是自己的幸运,急道:“我也久闻其名,不知他现在在哪里?”

王昌龄见有人替代杜甫,对杜甫跳槽的一丝不满也抛到脑后,他呵呵一笑,“不急!不急!今晚曲江诗会便可见到他。”说到曲江诗会,他忽然醒悟,“不好!再不走可来不及了。”

“是!是!快走,快走!”

李清连声催促,但李琳却叫住了他,“莫非贤侄也要去参加曲江诗会么?”

“我哪里会做诗,我去喝酒!”李清随口应道:“世叔有事吗?”

李琳的眼睛里闪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摇了摇头,却对杜甫笑道:“杜先生请暂留一下,我有几句话要对你说。”。

“等会儿千万莫要报我的身份。李阳明,须低调些。”

在李清眼里,诗人大多有点神经质,且嫉世愤俗,个个都粪土朝中万户侯,惟恐他们听了自己的名字去,便写个什么‘小人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之类的诗句流传千年。

王昌龄哈哈一笑,“你想得太多了,好!就依你。”

大街上人不多,二人纵马前行,穿过安仁坊,向长安西南而去,行至朱雀大街,李清忽然听到后面有人在叫他,一回头,只见一辆马车飞驰追来,车窗上露出一张白胖的笑脸,在拼命地挥手,却是太子李亨的贴身宦官李静忠。

王昌龄见是一名宦官,脸上立刻阴沉下来,低低一声冷哼,对李清道:“今晚我是司仪,不能晚去,不如我先一步,你自己来,就在曲江池杏园,只说是我的朋友便可。”说罢,王昌龄一催马,先走了一步。

“李都督,恭喜啊!”

不等到近前,李静忠灿烂的笑容就足以将整个朱雀大街照亮,可在李清看来,他的笑容里似乎还多了一分深意。

“李公公这是去哪?”李清一边问着,一边慢慢靠近了马车。

“我去你府上找你,你家人说你刚走,往曲江池去了,咱家好容易才追上,可累死了。”说到此,李静忠轻轻拍了拍胸脯,仿佛他是跑马拉松追来似的。

“李公公找我有事?”

李清微微一愣,应该是太子找他有事。

李静忠伸手拉过李清的手,笑容依然明媚,“也没什么,太子殿下只想问问你几时搬到新房去,他会派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