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于是蒋又于8日派张群飞汉口见白崇禧,向白说明自己的两点意见:“(一)我如果引退,对于和平究竟有无确实把握;(二)如果我引退,必须由我主动,而不接受任何方面的压力。”

蒋介石虽然在军事上屡遭失败,已经是一塌糊涂,但在政治上,还未乱方寸。他早已品出白崇禧的弦外之音,洞悉桂系“逼宫”的意图。

下野之前,他自然要精心部署一番。12月4日晚,他在得知宋美龄在美国的不妙情况后,就召见亲信吴忠信,要他担任总统府秘书长,由他“辅助”李宗仁当总统,并说:“观察最近内外形势,我干不下去了。我走开后,势必由李德邻来维持。你就帮德邻上轿吧!等他上了轿,去留由你自己决定。”

1月川日,派蒋经国到上海,把金圆券换得的黄金、白银和外汇(3。7亿多美元)密运台湾,仅留20万两黄金给汤恩伯作为军费支用。这就把李宗仁上台后的经费完全攫取一空;接着把海空军实力中心移往台湾,大大减弱了李宗仁的江防力量;同时又把大量军火运到台湾。这一手很厉害,是对李宗仁的致命一击,可谓釜底抽薪。

就在这一天,杜幸明被俘,杜部被全歼。蒋介石早已经准备放弃大陆,退保台湾,建立一个清一色的小朝廷,拆李宗仁的台;并希望李、白实力被消灭,他仍然当小朝廷的皇帝。否则,李、白统治江南,他老蒋也无法立足台湾。所以李宗仁说蒋介石下台是借刀杀人。当然,蒋仍尽力争取不下台,即使下台,也不放弃实权,以达到消灭李、白实力的目的。美国驻华代表团团长巴大维对蒋的迁台计划曾提出异议。1949年1月5日,司徒雷登专门派傅泾波见李宗仁询问,李却毫无所知。

与此同时,蒋介石命蒋经国和俞济时回溪口部署回乡居住和作幕后指挥的技术准备。共装了7座电台,供蒋指挥一切,实际上是总统府的小搬迁。白崇禧也以重金包陈纳德的一架专机送黄绍竤到香港找李济深出面和中共联系和谈之事。但李济深已于上年12月25日应毛泽东之邀到东北解放区去了。黄不禁大失所望,只得通过民革驻港负责人与中共驻港负责人联系,把白崇禧的意图转告中共方面:(一)蒋介石下野后,一致对蒋,以防其再起。(二)由李宗仁负责和中共进行全面和平谈判。

其实,蒋介石心里明白,下野一事已经是不可避免。虽然有点迫不得已,但未尝不是一次以退为进的机会。在他蒋某人的历史上,已经有好几次下野的经历了。每次下野之后,不是很快又重新复出了吗?强烈的权力欲望,使蒋介石在为下野也就是再次上台做准备。

蒋经国回忆父亲当年之所以决定引退,一是考虑到党政军积重难返,非退无法彻底整顿与改造;二是打破半死不活的环境;三是另起炉灶,重定基础。

在军事和人事上,引退之前的蒋介石可谓用心良苦。

他下令将京沪警备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总司令部,任命其得意门生汤恩伯为总司令,全盘掌握苏、浙、皖三省以及赣南地区的军事指挥权;任命自己的忠实门徒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台湾警备司令,蒋经国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任命自己留学日本的老同学、政治盟友张群主政西南,出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控制川康滇黔四省。

此外,蒋介石下台前还任命吴忠信为总统府秘书长。朱绍良为福州绥署主任、方天为江西省主席、余汉谋为广州绥署主任,等等。

从蒋介石下台前所作出的军事和人事部署看,他的全部战略可以概括为:经营台湾,整顿东南,控制西南。

从军事角度来分析,台湾孤悬海外,与大陆东南沿海相距大约200公里,中共军队在没有强大海、空军的情况下是很难跨过海峡的。因此,退踞台湾是万全之策,是东山再起的最后据点。控制东南,则实为权宜之计。因为,东南地区特别是江浙两省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且地势开阔,长江中下游水流平缓,易于进攻,难于防守。守东南,只不过是拖延时日,以求输得不要那么快,败得不要那么惨罢了!但是,固守西南,情况就不同了。西南地区有秦岭之险,巴山之固,山高水险,实属军事上防御的绝佳地区。另外,这里有物产丰富的成都平原和云贵川康几千万老百姓,完全可以支持旷日持久的战争。因此,守住了这块占中国版图八分之一的西南一隅,便可形成与中共分庭抗礼的军事割据局面,使国民党发发可危的政权在大陆保有一块落脚之处。

(2)

2.毛泽东开列和平谈判八项条件。中共中央电告斯大林,中国革命目前已胜利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