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结力量与中共同克服可能发生之困难。(五)迅速召集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六)南京政府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及参加联合政府之人选,由中共(包括民主人士)与南京政府商定之。(七)南方工商业按照原来环境,依据中共城市政策,充分保障实施。(八)有步骤的解决土地问题,一般先减租减息,后行分配土地。”

四位代表于24日傍晚返回北平。27日,上海代表团携秘密协议和毛泽东写给李宗仁的信返回了南京,迅即向李宗仁汇报了情况,转达了中共中央的意见和双方商定的条件。

当时,国民党内蒋桂两系矛盾的激化,特别是桂系首领李宗仁有联共、抑蒋等进步倾向,中共中央对利用桂系力量解决江南和孤立蒋系势力寄予希望。因此,极力催促李宗仁、白崇禧的重要代表、同时也与共产党有着秘密联系的刘仲容,尽快从上海经武汉前来北方与中共中央会面。这时,李宗仁对刘仲容的双重身份实际上也早就有所了解。因此,他要刘仲容转告中共中央:他已决意和平,并且打算在蒋介石敢于破坏和平时,公开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在通过刘仲容转告中共中央的口信中,李宗仁希望中共方面给他们时间,他正极力促使蒋介石出国和逼迫反对和谈的行政院长孙科下台。

然而,以李宗仁为代表的桂系成功地搞掉了行政院长孙科,表面上开始控制政府之后。自以为羽翼渐丰,不甘心臣服于共产党的统治之下。因此,李宗仁、白崇禧对上海代表团带来的条件不仅未置可否,甚至还企图拖延时间,以求多掌握一些力量,使得和谈结果能够对他们更有利些。对于国民党内部,李宗仁也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蒋介石已经众叛亲离,大势已定,不难对付。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为了取得军事上的实力和分化蒋系,李宗仁竟任命蒋介石的嫡系何应钦来担任新的行政院长。李宗仁的这一举措,立刻受到各方面指责。对此,中共方面当然十分不满。

李宗仁在北平的代表之一黄启汉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于3 月11日致电李宗仁,警告说:“当兹和谈机会接近之际,行政院人选,各方甚注意,似宜以令争取和谈顺利进行者为第一前提,尤为避免引起误会是为幸祷。”

但是,李宗仁却颇不以为然,甚至忘乎所以。他在3 月13日对刘仲华、刘仲容说:“蒋介石完了,是条死蛇,无论军。政、经、党都已崩溃,大势已去,特务也不足为虑。何应钦是和平内阁,任命何出任行政院长主要是为了控制军队,便利将来改编缩军,希共方谅解。”

3 月16日,李宗仁又复电黄启汉进一步解释说:“今日诸国际国内、客观主观之形势,国共双方舍弥战谋和,别无其他途径。亦惟有循此努力,吾人庶可免为国家之罪人。故弟自主政之日起,切取决心争取和平,只以复杂因素作梗,若干措施未能顺利推行。但经月余来之努力,及大势所趋,和平民主之力量已逐渐有战胜封建死硬势力之倾向,如能继续扩大,和平前途绝对可以乐观。此次敬之兄(何应钦)出组新阁,不特渠为一力主和平之人,且因其对黄埔系军人能加以控制,对于今后裁军工作即可望顺利进行。故实为现阶段一极适当之人选,亦足以增强和平民主之证。”

实际上,李宗仁起用何应钦出任行政院长,除了企图分化蒋系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进一步控制国民党的残余军事力量,拖延时日,准备实现他“划江而治”的政治蓝图。为此,他通过电报及信件,反复交待其在北平的代表,特别强调说:希望中共相信他,他是诚意求和,但中共应当给他一些时间,让他用政治方法解决,尤其不要在和平谈判时过江,否则他没法交待,只好一走了之,结果白崇禧必定会打,蒋介石也必会复出,美、日均会放手干预。

实际上,中共方面清楚李宗仁还有自己的小算盘,但为了实现真正和平,还是对争取李宗仁、白崇禧寄予了某种期望。中共中央在3 月22日密电李宗仁:“(一)速以桂系可靠部队一个师守卫总统府,严防蒋系于情况紧急时对其暗算;(二)不要惧怕我军渡江;(三)速以谈判代表内定人数及名单即日电告;(四)告白崇禧不要占平汉路;(五)李宗仁本人必要时可与中共中央直接商谈;(六)告白崇禧不要破坏平汉路。”

对于中共方面用心良苦的忠告,李宗仁大都承诺并兑现,同意调兵,同意必要时自己直接与中共中央谈判,同意通知白崇禧不破坏平汉路。惟对解放军过江之事却避而不答。

3 月25日,李宗仁通过黄启汉转电中共中央,要求正在向麻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