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页)

子刘震嘛,说不定是觉得其父之死与被李定国软禁大有关系,虽然蜀王刘文秀死前将其托付给李定国,但心中没有芥蒂却是不太合乎情理,很可能是借故离开李定国,跑到自己这边看看有没有机会。

只是磨盘山之战后李晋王所剩兵马不多,如何能专门抽出一支军队前来迎奉?莫不是从广西南宁奉令撤回来的广国公贺九义已经与其会合了?想到这里,朱永兴不由得微微皱起了眉头。

广国公贺九义从广西南宁带来了近万名兵马,与李定国会合后可谓兵势大振。如果不是后来李定国杖杀了贺九义,使其所部官兵不满,鼓噪逃出,这样一支实力较雄厚的明军应该会给清军带来些麻烦吧?朱永兴开始苦苦思索,如何能避免这场内乱呢?

“殿下,殿下——”梦珠见朱永兴突然不言不语,便轻声唤道。

朱永兴抬头正对上那如花容颜,如水明眸,不由得自失地一笑,调侃道:“垫一下,垫两下,非要把吾垫在下面吗?”

梦珠展颜一笑,说道:“殿下每每苦思冥想,总是皱着眉头,似乎有难解之惑,梦珠却又无从相帮,着实于心难安。”

“唉,吾想的你帮不上忙。”朱永兴轻轻叹了口气,穿越者是孤独的,这句话一点没错,接着他又笑道:“你陪在我身旁,我的心便能宁静无波,你又何必于心难安。说实话,你们族人为我已经付出太多,出缅以来几经作战,损失不小,于心难安的应该是我呀!”

梦珠沉吟了一下,说道:“殿下也不必如此想,我爹和几位寨主早有计议,虽然现今损失些族人,但从中能熟习战阵,练出一支精兵,那可是我族日后的凭恃。不管是到安南,还是到别处安身,没有武力保障,岂能立得住脚?”

朱永兴微微颌首,以战代练,确实是很快的养成精兵的办法。猛山克族中精壮虽然勇敢,但却并没有经历过几场大阵仗。现在付出些代价,日后却是可靠的武力,思威想得深远,自己还真是小瞧人家的头脑了。

“打完这一仗,咱们就东去安南。”朱永兴将心中的那点愧疚甩掉,说道:“那时跟随吾去的应该有几千明军,足以夺取一块存身之地。其实最合吾意的地方却不是那里,而是再往南,靠着大海的占城国(真腊)。”

湄公河三角州,当时还是未开发的荒凉之地,但朱永兴却知道那里日后是远东最大的大米集散地。只要派一支军队,已经孱弱的占城国估计就无法抵挡。再有足够的百姓前去开发种稻,也就有了稳固高产的粮食基地。解决了粮食问题,就不怕清廷禁海迁界的封锁,甚至可以利用清迁放弃海防而纵横出击一瞬间,朱永兴又想得入神。

第六十六章 弃险

朱永兴又神游物外,梦珠张了张嘴,到底没打扰他,而是静静地等待。

好半天,朱永兴才收回思绪,自失地一笑。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有了总体的大战略不是坏事,但更多的心思还是得花在目前。

“殿下,易长史信中还说,征蛮后将军杨武派人前来,想求殿下加封其为国公。”梦珠见朱永兴回过神儿来,便接着念信。

哼,哼。朱永兴突然冷笑两声,问道:“易长史有何看法?”

梦珠愣了一下,继续念道:“易长史说杨武不率兵前来会合御敌,却只派人求取加封敕书,其心难测,还请殿下定夺。”

易成不错,竟然能想到此层。朱永兴暗中夸了一声,微微垂下眼睑陷入沉思。征蛮后将军杨武曾护卫永历与小朝廷由永昌向南撤退,却和孙崇雅趁机纵兵劫掠,大发“国难财”后领兵他去。如今派人前来求取加封敕书,很可能是降心已定,想借晋封加重自己在清廷的分量而已。

还真是贪心不足啊!朱永兴很想收拾杨武,顺便抢其财、夺其兵,但现在显然不是时候。想了一会儿,朱永兴心中有了计议,对梦珠说道:“给易长史去信,让他扣押审讯杨武的使者,探知杨武兵驻何处,兵力几何?此事要做得隐秘,勿使他人知晓。”

梦珠点了点头,提起笔刷刷点点写了起来。

现在先对付清军,以后再收拾你这个贪心的家伙。若任由杨武率兵降清,无疑在敌我的天平上为清军加了分量,这是朱永兴所不愿意看到的。希望能来得及,朱永兴起身走到窗前,负手而立。

从目前来看,自己篡旨入滇这一步是走对了,多多少少扫除了一些永历仓皇入缅给抗清志士心头蒙上的yīn影。但以后的路还遥远漫长,还艰难困苦,更不能排除失败的可能。在他人面前装得自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