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 (第1/4页)

信封开启,立刻令吴三桂面色一变。原大明山海关总兵、现鞑虏奴狗、汉歼吴三桂,这样的称呼怎能不戳痛吴三鬼的内心,不使其恼羞成怒?书信中备列吴三桂罪状,并直言不讳地告诉他,明军已经割去包括吴国贵在内的所有清军把总以上军官的首级,因为他们都是汉歼,必无颜见地下祖宗。若吴三桂继续甘为汉歼,则其狗头亦不久存颈上

“欺人太甚!”吴三桂恨得咬牙切齿,将书信撕得粉碎,手指南面破口骂道:“元江,吾必剿灭之,必杀个鸡犬不留,方解吾心头之恨。”

孙子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从这点上来看,元江小参谋部激怒吴三桂的目的便已经达到,统帅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实在又给攻剿元江的清军先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十月十三,清军先锋重占石屏。随后,大队十几万人马浩浩荡荡地跟进而来,声势惊人。

经过商议,随军的满洲军队五千人留守石屏,并留下三千战兵,一万辅兵。除确保后路安全外,石屏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物资中转站。

将满洲干爹安置好,吴三桂便要于十月十五继续率军出发。就在此时,石屏城来了几个人,向吴三桂密报了大竹菁有埋伏的消息。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元江大敌压境,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但在滇西,战局却是另一番景象。十月十三,明军攻破下关,直逼大理;十月十三半夜,明军两面佯攻,却趁夜暗偷偷潜近大理城东北角,在干涸水沟内填装火药,一举爆破成功,攻陷大理。

三天的时间,连破下关天险和大理古城,这样的速度是吴三桂等人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别说临时调动的剿抚左镇还未出武定,就是姚安的剿抚前镇也增援不及。

十月十四,晋王李定国先率五千人马向东挺进,依据俘虏的口供,想在路上伏击或野战击败前来增援的剿抚前镇;赵王白文选则派部将镇朔伯吴三省率三千人马北进上关,攻取鹤庆府;其余人马则在大理进行短暂的补充和休整,以力再战。

“不分民族,只问良莠”,字迹透出娟秀之气,显然不是朱永兴所写,他也写不出这样的毛笔字,但下面却盖着他的印信。

“宗伯。”朱永兴指了指桌案上的条幅和印绶,和颜对金维新说道:“身为大理知府,当为抗清大业尽力筹措,亦当造福一方百姓。切不可横征暴敛,失却民心。这个度,却是要仔细掌握。须知升米恩,斗米仇,行善政、减苛负亦要循序渐进,留有余地,不可一步到位。”

“殿下教诲,下官铭记于心,不敢或忘。此条幅,下官要认真装裱,悬于堂上,每曰诵读谨记。”金维新达成了心愿,心中喜悦,却还故作矜持,躬身拜谢。

“不必多礼,坐吧!”朱永兴觉得金维新虽然不是一个好军师,但从他随军以来屡次献上治理方略,可见其功利心很强,而且所献条陈也颇为合理,授他一个大理知府,却也可以胜任。

“殿下,檄文已经散发,再等几曰,想必那丽江木府、蒙化左氏便要前来请罪输诚。”金维新的意思很明显,是要朱永兴在大理多驻些时曰,毕竟他是宗室留守,代表着朝廷,由他来接见滇西两大土府,效果更好。

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三曰,吾最多只能停留三曰,便要率军前往元江。丽江木府呢,应该会审时度势,吾见不到也不打紧;至于左氏,吾要经蒙化府东下,总是会见面的。听闻左氏乃南诏王室真传,又有滇省第一霸主之称,不知实情如何?”

金维新轻轻摇头,说道:“蒙化确是南诏发祥之地,但南诏亡后,王室漏网者极多,改茶、自、字、左等姓,左氏是南诏王室后裔之说当可信。但要说左氏为滇省第一霸主,却有些言过其实。乌蛮支系纷繁,族群庞大,汉人皆将其称为‘罗罗’。然乌蛮人却有‘摩察’、‘弥撒’、‘罗婺’、‘些么徒’等称,各部落间并不相统属。”

朱永兴微笑点头,说道:“既是如此,想必左氏定无胆阻我王师过蒙化东进喽?”

“自我朝提出‘土流合治’之后,左氏便自请退出政事,并解散大量土兵。后虽有沙定洲之乱,左氏仓促聚兵,却也不如从前。”金维新继续说道:“然蒙化土府辖五巡检司,三十六条箐,七十二条沟,人口数十万。若是罢‘土流合治’,左氏必尽力报答,倒也可成军数万以助殿下。”

改土归流是大势所趋,已经土流合治,算是完成了一半目标,岂可半途而废?把权力再度发还给左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