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 (第1/4页)

满,敢怒不敢言。等到云南突变,清廷命孙延龄与王永年等同守广西,等待机会进兵云南。孙延龄对他的仇人王永年同他一样受重用很不服气,又怕他再参劾自己,心里更加不安。

孙延龄这个人做事比较冲动,而且容易动摇,在历史上的三藩之乱时表现得尤为突出,结果是响应吴三桂造反,却又被吴三桂派人暗杀。

广西提督马雄行事则要稳妥很多,比较注意后果。虽然避开了孙延龄的耳目,趁虚而入桂林,但并未立即火并留守桂林的孙延龄之兄孙延宜所率的人马。一方面是实力大损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马雄还要顾及巡抚的意见。以及老主子孔有德仅存一女孔四贞的面子。

也因为如此,更给了孙延龄急速回军的理由。在桂林,其兄所率兵马尚在。抓紧时间赶回去,里应外合。一举赶走马雄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迁延迟疑,或是与明军厮拼大损实力,或是被马雄坐稳了桂林,这都不是什么理想的选择。

计议已定,孙延龄第二天更开始了行动。他诈称议事,把要除掉的将领都骗到衙府中,事先埋伏下精兵。当诸将陆续来到落座厅堂时。孙延龄布置的伏兵齐出,堵住门,冲上前去砍杀毫无防备的参加议事的将官。

被孙延龄恨之入骨的都统王永年首当其冲,最先被杀死。几乎同时,副都统孟一茂、参领胡同春、李一第等二十多人都被伏兵迅速消灭。

接着,孙延龄派出亲信接管军队,并拿出伪造的书信栽赃王永年等人与敌勾结,要献城投降。阴谋被他获悉,逆贼已被他一举斩杀。三藩之乱时孙延龄就使用过这招,将仇人一举斩杀,举旗造反。现在虽没造反,但性质和结果对于明军来说却是差不多。

暂时搞定了内部问题之后。孙延龄立刻命令部队收拾行装,做好弃城而走的准备。夜晚一至,孙延龄亲率主力出城,向桂林进发。柳州城则虚张旗帜,只留下少数人马防守。

晚风习习,脚步声杂沓,孙延龄骑在马上心绪有些繁杂。虽然保住了实力,但明军得了柳州,是否会趁胜取桂林?大军到了桂林,又能否顺利夺回控制权呢?自己这一番辣手清洗,朝廷是否降罪,后果如何呢?

老幕僚孟春第的神情却显得轻松许多,纵马凑近孙延龄,挥手屏退了几个亲兵,低声说道:“将军不必忧虑,今时不比往日,只要手中有兵,朝廷也奈何不得。看那吴三桂,退入黔省,不与明军争锋,不照样作着亲王,朝廷还得好言安抚。”

孙延龄似懂非懂地抬起头,若有所思。

“明军不趁胜直入贵州,若是与吴三桂没有勾连,您信吗?”孟春第狡黠地一笑,说道:“正因为两方有款曲,明军才敢大举东进,吴三桂也能腾出手来经营贵州。嘿嘿,明清战争形势有了变化,将军可要多个心眼啊!”

孙延龄有些恍然,可还是不解地问道:“伪明虽死灰复燃,但依然势弱,平西王不怕朝廷获胜,追究其罪?”

“怕呀!”孟春第眉毛一挑,说道:“正因为害怕,才不肯与明军死拼。假书信一事闹得多大,朝廷虽压了下去,可疑心一生,保不准什么时候便要算后账。有罪没罪,还不是皇上一句话。与其落个无兵无将,等着撤藩挨宰,倒不如自固求存。属下想,吴三桂一边与明军停战,一边会招兵买马,一边还会联络其他势力,抱成团儿以求安宁。”

“其他势力?先生说的是其他藩王?”孙延龄不太确定地问道。

“也不全是。”孟春第摇了摇头,说道:“四川总兵吴之茂被吴三桂拉过去了吧,挂着个四川的名,倒不如改成贵州总兵。将军和吴三桂关系不错,再有兵马在手,自然也是他拉拢的对象。”

孔有德当年曾与吴三桂联过姻,将女儿孔四贞许配给三桂的次子,其次子未成年夭折,婚姻不成,吴三桂就认四贞为“义女”。后来也四贞嫁给了孙延龄,他自然也成了三桂的“义婿”。由于这种关系,孙延龄还真跟吴三桂有些关系。

孙延龄挺直了腰板,知道自己的重要性,胆气便壮了起来。他又想了一会儿,低声问道:“先生,我们亦要与明军停战吗?”

孟春第赞赏地点头,说道:“明军东征,打的是救民水火的名义,估计要在沿海一带闹腾,借着沿海迁界、民怨沸腾之际大张势力。咱们的地盘又不靠海,若与明军暗通款曲,喘息休整,倒是一上策。”

孙延龄见幕僚都夸自己的主意为上策,不免洋洋得意,眉开眼笑,愁闷一扫而空,心情大畅。

柳州轻取,对明军来说,是一个意外之喜。叙国公马惟兴屯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