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 (第1/4页)

“本王亦作如此判断。”吴三桂颌首,说道:“满蒙八旗,以骑射对阵明军,献廷如何看?”

“闽南多山,江南水网纵横,骑射未必能操胜算。”方光琛谨慎地说道:“明军的火器越来越厉害了,听闻此次东征有西夷助战,红夷大炮轰击广州,一日未至便炸塌城墙数十丈。”

虽然方光琛未作最后结论,但吴三桂听得出来,他还是看好明军。对于明军的火器,吴三桂亦有了解,战阵厮杀,也有一些燧发火枪落到清军手中。相比较之下,无论是射程、射速,还是杀伤力。燧发枪都比清军视为利器的鸟枪好上太多。可要仿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原料到工艺,不花大价钱,不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难以批量制造。

“原来是有西夷助战,该不得火器如此厉害。”吴三桂若有所思。象是自言自语般地又说道:“不知能否请到西夷工匠,这开厂制造是要花费巨资方可吧?”

方光琛苦笑了一下,说道:“怕不只是钱财上的问题。伪宗室在广州已经发出提醒或是警告,任何向清国输送战争物资的国家,都将被视为敌人,遭到明军海上、陆地的进攻。个人则视为汉奸,没收财产,满门抄斩。”

“这,这伪宗室够狠的。”吴三桂咧了咧嘴。“嗯,也够自信的。”

他刚才也只是那么随口一说,没想到朱永兴已经把这条路给堵了个半死。对于西夷各国,吴三桂也没什么准确的知识,甚至那几个主要国家都分不清,叫不出。不过,朱永兴的这个强硬表示,正如他所说。暴露了强大的自信,自信可以与清朝分庭抗礼。而且不惧西夷。

“西夷只为通商赚钱,朝廷迁界沿海,恐怕会得罪他们。”方光琛沉吟着说道:“伪宗室发动东征,多占沿海地方,又通商海贸,得西夷相助。却也不算太意外。”

海贸通商,自己不也正在为明朝走私货物,替他们积累财富,帮他们拉拢西夷吗?吴三桂涌起复杂的情绪,虽然明知道如此。可还得继续做下去。一来是向明朝表示自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方面也不得不通过这些生意来赚取招兵买马的资金。

实力啊,这才是保证自己身家安全的最可靠的筹码。相比于尚可喜、耿精忠,现在没有杀掉永历的吴三桂,名声还是不错的。对这一点,吴三桂还是有些自信的。

“伪宗室下令把广州大屠杀时便是尚可喜所部的官兵都处死公祭,家眷服苦役,除了那些反正有功的。还有新会的守军,未反正、立功的全不放过。”吴三桂皱起了眉头,不解地望着方光琛,“这个战争罪,不是逼着对手拼命死战吗?”

方光琛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吴三桂的看法,但委婉地一番分析,又指出了吴三桂的片面和偏颇,“杀人是震慑,赦免加恩是招降。这样一来,如果形势不利,要么阖家因自己拼命而受牵累,要么反正立功,用上官的人头来换平安赏赐。”

“便如许尔显、苗文秀之辈。”吴三桂有些鄙视地冷笑一声,“不光是他们原职任用,连他们所部的士兵也赐田赏银,伪宗室还真是狡猾。”

“伪宗室在此时推出战争罪,显是觉得羽翼已丰,又有蹶名王之威,便如当年伪王定国全盛之时。”方光琛继续分析道:“这战争罪,主要还是追究屠戮平民、虐杀战俘等罪,伪宗室借此亦有邀买人心之意。”

“若形势不利,或败局已定,伪宗室的这些政策举措当有更好效果。”吴三桂轻轻叹了口气,“尚、耿二藩的经战之辈已然不多,所补充的皆为当地土民,伪宗室便是看到这一点,才敢如此吧?”

“王爷英明。”方光琛恭维了一句,没有继续进行分析。

“唉,水西的事情看来可以定下了。”吴三桂无奈地又叹了口气,“便以招抚的名义上奏朝廷吧,对两边都有交代。”

吴三桂撤军回黔后,为了表示他所说的“视时机而反正归明”,并没有对水西大举征剿,只是掐住交通要道,对水西形成封锁包围。明军东征开始,他不是没有一举剿灭水西的想法,但却隐忍下来,静观明军东征的结果。现在结果出来了,征剿水西自然是不行的,而按兵不动,对清廷那边又没法交代。所以,吴三桂才决定启用早已商议好的计策,先放任水西不管,以招抚为名糊弄清廷。

“水西安坤才疏计短,与匡国公皮熊的联合是受攻则亲,平安则远,不足为虑。”方光琛知道吴三桂不甘心,只好开口劝道:“况且水西土目众多,未必全都服膺于他。王爷以招抚安其心,再慢慢分化拉拢水西土目,若有机会便一举剿灭,不费吹灰之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