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 (第1/4页)

依靠水师,才能把清军牢牢钉在江浙,大军由赣、湘、鄂依次攻取。长江呢,又成了水师用武之地,以所长攻所短,又是人心向明,此势不可逆也。”

“父王,当初郑成功挟十万之众攻打南京,可谓是天下震动。”吴应熊还是有些不解,“有人议论,他应该率军沿运河北上,效徐达”

“愚人之论。”吴三桂颇为鄙薄地摆了摆手,说道:“孤军深入,虽有舟师之利,却是必败无疑。水陆并进,郑军又无此力量。”

吴应熊不再多问,犹豫了一下,开口说道:“父王,这大都督府”

吴三桂淡淡一笑,说道:“吾儿可是担心为父再无出头之日?就此默然终老?嗯,也不尽然啊!这大都督府是一定会成立的,但却不是高皇帝时的那样,岷殿下的心思深啊!等着吧,不用心急。”

吴应熊看不了那么透,也想不到那么远,反正也是个安于现状,并没有什么野心的家伙。父子俩又聊了一会儿,吴应熊突然想起一事,说道:“父王,儿子听说情报局从江浙弄回来一个重要人物,交给鲁王和张尚书询问。儿想应该是个皇室吧?否则,那鲁王如何会掺和起去?”

“这倒是有可能。”吴三桂想了想。倒并不感兴趣,说道:“岷殿下羽翼已成,便是圣上归国,怕也要禅位让贤。什么皇室人物,不管血脉远近,既是无功于中兴。便没什么大用。”

赘婿,也就是倒插门,和妾生子一样,这个身份在当时是极其受人鄙视的。男子汉大丈夫,自己主动放弃祖宗,改认妻子的祖先为祖先,在那个时代一般人即使到了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出此下策。

但五皇子,也就是朱三太子朱慈焕就这么做了。固然这是一种掩藏的策略,因为周围人认定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小人物。那自然也不会有人关注他。可他的身份不同,只此一件事情,便让鲁王和张煌言心中鄙夷。

“我不是什么大王,还请王爷和张尚书不要苦苦相逼。”朱慈焕停顿了一下,又说道:“若是,若是岷殿下怕我跟他争皇位,非欲除之而后快”

“放肆!”

“胡言乱语!”

鲁王和张煌言大声喝止,虽然岷藩确实已露出王霸天下的气势。但朱永兴还以朝廷留守的身份在行使职权,这件事情便不宜挑明。

“岷殿下有言:如今圣上虽巡狩。但大位已正。若是真先帝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若是招摇撞骗,便由有司问罪。”旁听的叶虎淡淡地说道:“你可听清了?”

朱慈焕眨巴眨巴眼睛,看了看鲁王和张煌言,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我已经改名换姓了,只想和妻子孩子好好活下去。我已经不姓朱了,现在我姓王,是胡家的女婿。”

这番话无疑是承认了自己朱三太子的身份,但这话听起来让人觉得刺耳。

张煌言吃惊得说不出话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本人是英雄豪杰,二十几岁就挺身而出,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说服已经投降清廷的武将反正,后来更亲自带兵与清廷交战,屡败屡战,对清廷一次次的劝降嗤之以鼻,抵抗异族、振兴中华的决心从来不曾动摇过。

正因为张煌言是这样的人,所以他很难理解朱慈焕为什么甘心苟且偷生。其他人也就罢了,但王士元是大明的皇子,是崇祯的遗孤啊!

“若说是要号召人心,岷殿下已经是众望所归;若说是英明神武,岷殿下也当之无愧。”朱慈焕继续说道:“所以,并不需要我做什么,便让我回去过平静的生活吧!”

“若你真是烈皇的皇子,为何不肯为祖业一战?”鲁王朱以海阴沉着脸问道:“苟且偷生于鞑虏统治之地,你是如何想的?”

“我觉得那里更安全,鞑子想不到我就躲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朱慈焕如实答道:“甲申之乱后,我漂泊颠沛,实在是吃够了苦。也自知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便想平淡地过日子。自然,你们会骂我不肖,骂我懦弱,可我就是这样的人。”

鲁王朱以海气得拍案大骂:“这绝不是烈皇的皇子,烈皇的儿子再不肖也不会如此。没错,五皇子身上流着烈皇的血脉,他一定会是勇敢的宗室,他一定是象岷藩这样的勇武!”

张煌言暗自叹了口气,这样的人,是与不是先皇皇子,又有什么用?若是让天下人知道连他都不肯为祖业一战,那这么多忠义之士心里又会怎么想?

“那就不要让天下人知道我是先皇皇子好了。”朱慈焕不以为意地说道:“我也从没有表露过身份,以后也做一介平民,岂不是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