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 (第1/4页)

二月二十九,闽省灭朔军兵出分水关。由苍南、平阳、瑞安直取温州;靖海侯邓耀率分舰队开至温州外海,并于温州以北的乐清佯攻登陆,予以配合。

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一月二日,镇海伯杨彦迪、建平伯郑缵绪率两千余艘战船由崇明出动,直入长江。在南通江面,破朔军借船南渡长江,水陆大军直指清军第一道江防——江阴。

一月五日。明军进至江阴,清朝文武官员凭城扼守。明军水师先破江上工事。然后驶近城池予以炮轰,破朔军趁势猛攻。江阴小县,一日而下;八日,明军进抵瓜州,阵斩清游击一名,败敌满汉兵马数千,炸断拦江铁索,摧毁锁江防线“滚江龙”,焚毁清军江上浮营(又称木城)三座,使清方苦心经营的江防工事全部瓦解。同一天,明军攻克瓜州,清操江巡抚投降。

一月六日,西路明军一改几日来不急不缓的推进速度,昼夜倍道,兼程而进,直逼安庆。而作为奇兵突出的一部明军骑兵,事先化装成清兵模样,由高得捷率领,先于大军诈开城门,安庆清军惊慌失措,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数千之众竟出东门仓惶而逃,安庆乃下。

一月十日,西路明军正继续东进,已有芜湖等地官绅派人送来密信,通报纳降归附的消息;明军以不足一千的骑兵先行,于一月九日收复芜湖;一月十日,长江水师一部冲破武昌江面,前来会合,并通报武昌正被三路明军围攻,城内清军有弃城北窜的迹象。

一月十一日,明水陆大军在镇江银山大破清江宁派来的援兵,清镇江守将与知府献城投降。十三日,先锋舟舰已进抵南京城下。

一月十五日,明军西线军团于当涂与东线哨船会合,从而基本上形成了东西会师,截断长江,合击南京的战略意图。

从攻克南昌到东西会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明军长驱直进,几乎没有经过什么大战。

按后来的历史记载:“帝御驾亲征,王师所至,江之南北相率来归。郡则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县则当涂、芜湖、繁昌、宣城、宁国、南陵、南宁、太平、旌德、贵池、铜陵、东流、建德、青阳、石埭、泾县、巢县、含山、舒城、庐江、高淳、溧水、溧阳、建平;州则广德、无为以及和阳,或招降,或克复,凡得府四、州三,县则二十四焉。”。

取得这样巨大的成果,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清军在长江下游的兵力单薄,三个重兵集团一在南昌被歼灭,一在武昌被围攻,一在江浙被灭朔军牵制;二是当时反清复明势力的社会基础还相当大,各地绅衿百姓不忘明室,明军于西南崛起并屡战屡胜,使他们重燃希望,盼之久矣;三是明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使士绅百姓箪食壶浆,倾力相助。

而明军的战斗力,以及动用的大军,更是远超当年郑成功所发动的长江之役。不算其他战场予以配合的明军,东西会师之后,陆军便有殄朔、荡朔、破朔三个军,以及一直担任朱永兴近卫师的靖朔军第一师,再加上水师陆战队,已经超过了十三万之众;水师更是有两千余艘大小船只,官兵两万余人。在装备上,明军拥有的火枪火炮的数量和威力更不是当年的郑军可比。

此时明军兵抵南京,形势与郑成功长江之役时又大不相同。上游州县、水路多为明军所控。不必象当年郑军,担心清军由这个方向赶来增援;明军水师更为强大,炮火更猛,清廷想从北方增援,如何渡江。便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江浙清军固然能够回援,却要面临被灭朔军衔尾追击的危险,且要尽弃江浙要地。

这个时候便看出之前稳步进取的好处了,周边无强敌,进抵南京城下的明军可以说是后顾无忧。当然,清廷在江浙不断投入兵力。此时南京的清军数量也要多于长江之役时,有一万有余。而在明军势如破竹般向南京逼进的时候,为了保卫南京,南京的江南总督郎廷佐不惜以放弃部分州县为代价,从附近地区调集一切可用的军队。同时向清廷发出十万火急的求援奏疏。

“自海逆于京口得志后,贼势大盛,于十三日,已溯江逼近江宁。时因城大兵分,力薄难支,恳请速从京师调遣大兵前来,方可恢复,大江两岸城池亦不致失守。”

“贼兵水陆二十余万、战船两千余艘。猖獗之势更胜郑逆。现攻下镇江、太平、宁国等府,浦口、*、丹涂(当作丹徒)等州,欲攻围南都。危如垒卵,乞发大兵南下救援扑灭,免致燎原焰天”。

郎廷佐的奏疏或有夸大之嫌,但此次明军进攻南京的兵力和气势确实强大,使其惶恐难安,以致在奏疏中发出窘迫之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