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部分 (第1/4页)

�睦�飞狭粝乱桓鱿冉�J降挠白樱�购笕四芄欢源怂伎肌⒄�郏�蛘咭姥��

昭武元年十一月初六,东北风已经再度刮起,大地上覆满白霜。冬天的寒意越来越浓。

而辽东前线的捷报,以日夜三百里的加急速度传到京师,立时让人心沸腾起来。

“大捷,大捷,辽东大捷,王师尽歼建奴叛匪,奴酋玄烨以下尽被生擒”报捷信使大汗淋漓地奔驰在京城的大街上,声嘶力竭地大喊。

“大捷,大捷,王师光复建州,建奴被尽数剿灭”

“大捷,大捷,王师剿灭建奴叛匪,斩首数万”

信使沿途所进,所有的官民百姓都沸腾起来,没有鞭炮,却有无数的锣鼓家什,以及纵情的欢呼雀跃。

建奴虽颓势难挽,但到底还是一息尚存,不彻底剿灭,便总是一块心病。如今算是尘埃落定,最后的一点点担心也没有了,太平年月真的到了。

而此时,朱永兴正与内阁官员在殿内议事,说的则是“中华民族”这个称谓的含义,以及将来使用这个称谓所带来的影响。

“泱泱大国,首先是气度和胸襟,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没有这样的心胸,只禀持于狭隘的汉家观念,不仅不能使万民齐心,更易使他族生出隔阂,形成动乱之源。”朱永兴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语气并不激昂,但却在阐述一个使国家稳定并扩大,且杜绝日后某些分裂分子借口的大道理。

“汉、蒙、藏、回、傣、苗、彝等民族,但服王化,归心中华,便皆是我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一员,朝廷岂能自外推拒?华夷之辩从春秋时起,历经血统、地缘,现在已是到了第三阶段,便是以文化(礼仪、道德、思想、服饰等的综合体)来区分。对此,朕深以为是。所以,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然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亦不谓之华”

强调中华民族的多样性是非常必要的,这在法理上为大一统的国家提供了依据。、蒙古、新疆等皆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任何分裂分子想以种族为借口制造动乱,都是痴心妄想,都是夷,为中华所不容;而汉人中的败类,也不会因为其民族的关系,而被宽恕赦免,更被开除了华籍。

忽然,外面的声音嘈杂起来,最后竟是喧沸冲天,似乎只有一个个声音在天地间回荡。

“大捷大捷”

“王师大胜剿灭建奴”

这轰响沸腾声越来越大,听得越来越清楚,最后,所有人都终于听明白了。朱永兴还勉强绷得住,不少阁臣却有些失态,身子都不可控制的哆嗦起来。

内阁首相张煌言更是猛地起身,榔的一声,身旁茶盏被衣袖带倒,摔到地上变得粉碎。他是资历最老的阁臣之一,更是受尽了苦难,今日终于灭此朝食,如何能不激动?

“微臣,微臣为吾皇万岁贺。”副相宗守义最快平抑了心情,起立躬身施礼,“吾皇英明神武,天降圣君,复中华,灭鞑虏,文治武功,直追太祖。”

朱永兴轻轻吐出一口长气,微笑不语,这场大战是他期待的,借此威望暴涨之机,再加上他之前的准备筹划,诸般举措可以实施了。

“微臣为吾皇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阁臣也反应过来,躬身施礼,山呼作贺。

明军在秋末初冬的攻势令建奴人心惶惶,为了稳定人心,建奴不战而退便暂时不能选择,起初的战况似乎表明也未必就没有抵挡明军的可能。但雷霆一击便在建奴稍觉有点希望的时候。

突袭兵团突然渡过鸭绿江,绕过长白山岗后(今抚松县地域),杀进了建州腹地。两万五千名骑兵风卷残云般地扫荡着满人村镇,杀、烧、抢,将满人辛苦积攒的越冬食物尽皆变成了人吃马嚼的粮秣。随后,突袭兵团过濛江(现靖宇县),屠辉南,攻占梅河口,分兵四掠,将集中于赫图阿拉(现新宾县)一线的建奴主力身后变成了到处是火光和浓烟,以及四处奔逃的建奴。

就在建奴主力稍做调整,准备分兵迎战的时候,当面明军的攻势突然异常猛烈起来,显然,在时间上两支军队事先便有过约定,而且建奴主力的异动又为明军所获悉。

攻击至第二天,在铺天盖地的火炮轰击下,明军已经突破了建奴的防线,并展开兵力,欲将建奴合围于靠近朝鲜方向通化和白山。孝庄带着康小三等王公贵族于防线被突破之时便弃赫图阿拉,向西北方向经清原,绕过梅河口,向辽源逃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