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1/3页)

地读了老那的几部作品后诱发了怀想,最初的反应是作品简明利落、脉落清晰、节奏明快,由于口感好,读之常常一气呵成。

《城市蜿蜒》在老那的几部作品中更具典型性。书中以4个北大毕业生求职工作的经历为线索,实在逼真地再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燥热和律动,着重拷问心灵深处,触及敏热部位。择业的艰难、职场的失意、爱情的曲折、理想的失落、青春的冲动、孤独的无奈等等,作者从容不迫,就事说事加抒情,不搞无病呻吟,也不节外生枝,更不故弄玄虚,而是用一颗平常心,以过来者的口吻娓娓道来,犹如慢慢地打开尘封的记忆,让读者拿起来,放心不下,渐渐地随之进入角色,引发共鸣。作为和作者及主人公同时代的人,虽然没有“北大”这块响亮的招牌,书内的有些场景片断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发生在周围,也许就是自身经历的翻版。大凡为《城市蜿蜒》叫好的读者,不能排除是从认同感和亲切感开始的。

单纯地采用叙述性语言表现主题,稍不留神或功力不到,容易步入乏味干瘪的境地。这方面,作者坚持用叙述说话,语言上不繁不赘,直白中不时加杂幽默和调侃的成份,同时注重挖掘人物的性格特色,专门寻找卓而不群的地方,以此连贯成的人生经历异常流彩惬意。《城市蜿蜒》中的几位主人公,在我本普通我本善良的面目下,或多或少地流露出玩世不恭、游戏生活、引领先锋的率直性情和反叛精神。他们得志时意气风发,激情四射,指点天下。他们落泊时,消沉低迷,为了生存不惜低三下四,甚至厚颜无耻。他们对朋友两肋插刀,搜肠刮肚,我有你就有。他们渴望爱情又表现的毫不在乎。他们从不满足于现状,无时无刻地不在想法设法改变自己,追求新的境界。所有这一切都让作者叙述得活灵活现。最后他们因病因情因灾先后倒下,留给读者刹时的悲情荡气回肠,但他们活法及人生历程却是独到另类的。此外,作者用下半身表现欲望、冲动方面,显现出一定的功力,不时刺激一下,惹人眼球。

◆ 城市荒芜的精神逃亡

阅读老那,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个炎热的夏季午后,我沿着广州黄埔大道走,手里捧着广东作家老那厚厚的两本小说:《面朝大海》与《城市蜿蜒》,这是老那2004年刚出的两本新作,自2001年老那描写海关的畅销小说《生死海关》后,《面》《城》是文字技巧和内容上更圆熟,厚重的现实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

我在车上一路读着回家,汗自背上渗透,丝丝的冷,老那的笔触真实准确,作家对待创作的虔诚态度击中我的心脏,又闷又痛。书里人物都一一活了过来,他们,离我那么近,近的就像我骨头里抽出的一根肋骨。他们仿佛只有符号,没有人脸,他们一个个自黄土地爬起来,脸灰黑的,自亘古深处走来,走的坎坷、坚实。《面》、《城》,显示出生命力和真实感的小说文本。你能从每一处细微的枝叶上捕捉到生活的气息,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聆听到相同命运的呼吸。

生活像一张网,细密笼罩下来。书里的主人公铿锵出场,老那用平淡的语气,叙述着一群八十年代的名牌大学生的生活,江一,照二,马独用,江摄奔波在广东沿海城市,从象牙塔里跌落现实泥沼,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打拼,精神逐渐沉沦的过程,他们在现代都市里妄图突围又沦陷。老那贯有的细腻冷静,却更为凝重直接。他的脸,挂着一丝冷笑,又饱含同情。这样的小说看起来很淡然,其实很沉重。它反映历史,社会中人的存在,生存景况,反过来说,这样的小说也受时代的约束。

老那小说文本里,“江一”“照二”们吃饭、工作、生存,与女子调笑、做爱。在情欲中煎熬,在人情中历练。老那呈现给读者一盆原汁原味的菜,辛酸苦辣,五味俱全。“江一”“照二”们基本没什么信仰,生活也只剩下原始的欲望,如何在沿海先进发达的城市立足、生存下去成了生活第一要素,间或和一些女子情爱纠缠,理想在无情巨大的现实面前破碎,他们纷纷中箭落马,青春成长过程何其疼痛,何况身处的环境尤如泥潭。

《城》与《面》是有相互关联的小说,《城》中描写的群生状态,《面》抽出其中一人大力书写,小说脱胎于老那2000年的中篇小说《过渡时期》,千疮百孔的现实,无序的喧哗,《城》则用了开放式结构,交错描写着北大学子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经历,“我”的命运,在《面》中更具逻辑性与延展性,生死轮回,城市蜿蜒,从农村到都市,从名牌大学生到机关干部,角色的嬗变伴随着价值观的分裂,痛苦善良的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