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 (第1/4页)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二百一十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七十二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秦始皇自十三岁即位就开始为他在骊山修建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各地征发了十万多人继续修建,直到他五十岁死去,共修了三十七年,秦始皇名政,儿子即位后叫秦二世。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后用铜汁浇铸加固,墓宫中修建了宫殿楼阁和百官相见的位次,放满了奇珍异宝,为了防范盗窃,墓室内设有一触即发的暗箭,墓室弯顶上饰有宝石明珠,象征着天体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岳和九州的地理形势,用机械灌输了水银,象征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着金制的野鸡,墓室内点燃着用鲸油制成的“长明灯”,陵墓周围布置了巨型兵马俑阵,陵墓的设计,处处体现了这位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公元前二百一十年,秦始皇暴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死后两个月,尸体运回咸阳,举行丧葬仪式,入葬时,秦二世胡亥下令,将秦始皇的宫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秦始皇陵以其规模宏伟、空前的厚葬而闻名,每位关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对它是否被盗十分关心,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每个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乱的时期,群雄争霸,盗匪横行,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的状态,而此时正是盗墓者掘坟挖墓的大好时机,历代王朝的陵墓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被盗的。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二零六年被项羽凿毁,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以三十万人运了三十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穴,不慎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说大火延续烧了九十天都没灭,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十三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前后费时近四十年,至秦亡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曾令洲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二十六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九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十万人九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三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皇陵使用的大量石材是从百余里之外的渭北诸山运来的,尤其陵园使用的数十万立方米木材都系从千里迢迢的湖北、四川等地靠人工砍伐又凭人力运往骊山脚下的,加之陵园陪葬的八千兵马俑和铜车铜马等一大批做工精细的陪葬品,这样巨大的工程量在中外陵寝建造史都是极其罕见的,就以陵园工程初期阶段来说,当时正值秦国对外进行大规模战争之际,相当一部分人被招募充军作战,再抽调更多的人力从事陵园工程的修建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陵园工程初期阶段究竟投入了多少人力,虽然史书缺载,无从考证,但数量是不会很大的,而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