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者可用于把战争意志延伸到战场以外的广阔空间去,通过非军事手段实现军事目的,甚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鹰派人物得出结论认为,信息技术在这两大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战争潜力,这两套本事都大有用武之地,美军都要大力发展和运用。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把打信息化战争的这两套本事都使了出来,软硬兼施,双管齐下。

“硬”的一手,在战场上尽收精确、高效、迅捷之效。“软”的一手,在宣传舆论上尽显四面出击之能,在三条攻心战线上同时展开强大心理攻势。一攻美国公众之心,二攻世界舆论之心,三攻伊拉克军民之心。

二 为何要首攻美国公众之心?

在美国国内,公众舆论始终是个大问题,不能不认真对待。古往今来,无论哪个国家,凡开战都要进行战争动员,“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语)。对于公众舆论影响力极大的美国来说,这一条尤显重要。因此,托夫勒列举的六个“精神扳手”,既有对外功能,又有对内功能,其攻心对象涵盖了己方、敌方和第三方。小布什决心搞掉萨达姆,需要得到美国公众和国会较高的支持率,否则不好办,这就叫美国政治。日本《每日新闻》有位记者写了一篇谈他采访伊拉克战争的切身感受的文章,他认为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如果得不到媒体的支持,战争就不可能进行下去”。

回想越南战争后期,美国国内曾掀起过反战浪潮。白宫和五角大楼找到的主要教训有两条,一是战争拖得太久,二是死人太多。越南战争打了14年,美国伤亡约25万人,死亡近6万人,把美国人拖怕了、死怕了。

信息攻心战(2)

海湾战争时,鉴于美国公众战争中怕死人的心理障碍尚未消除,他们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在战法上,为了避免大量伤亡,空袭38天之后才展开地面进攻,只打了100个小时就停下了,不敢再打了,怕再打下去又要死很多人,又要引发新的反战浪潮。这样一来,战争过程的确是大大缩短了,伤亡人数也大大减少了。应当承认,海湾战争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的第一场战争(也有人说它是机械化时代的最后一场战争),作战样式的确有了根本性变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另一方面,在宣传上,当时,白宫五角大楼就抓住机会大力宣传“非接触”、“零伤亡”之类的作战新理论、新观念。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说给美国公众听的,是直接对着美国人“厌战”、“怕死人”的公众心理去的。

实际上,海湾战争说是“非接触”,最后还是接触了;说是“零伤亡”,最后还是死了一些人。

美军事后发觉,所谓“非接触”和“零伤亡”,成了他们套在自己头上的两道紧箍咒,作战行动受到了很大限制。对此,五角大楼和美军高层指挥官们内心有些后悔,但又不便明说。

“9·11”事件是一个转机。美国公众对恐怖主义同仇敌忾,反恐宣传浪潮席卷全球。在这股强烈的“复仇”心理支配下,美国公众对战争中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回升。因此,打阿富汗战争时,美军对“非接触”和“零伤亡”的调子就不那么高了。

伊拉克战争,美国把托夫勒夫妇的六个“精神扳手”都从工具箱里统统拿了出来,全派上了用场。开战前和开战后,美国对内宣传牢牢抓住了几条:一,萨达姆是恐怖主义后台,打他就是打击恐怖主义;二,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有彻底打败伊拉克,才能彻底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根本上消除对美国的威胁;三,开战后,处处展示美军的强大实力,刺激美国公众“傲视世界”的自豪感。本来还有第四条,要在电视屏幕上展示伊拉克民众手捧鲜花夹道欢迎美军的镜头,可是这一幕并没有出现。但四条中已拿下了三条,美国公众心理已被这些“精神扳手”拧到了恰当刻度,“令民与上同意”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

这时,美国公众对战争中死人的问题已不像以往那样敏感了,觉得战争中伤亡一些人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这次国务卿鲍威尔向美国公众明确表态说,战争毕竟是战争,伤亡在所难免。鲍威尔是老军人,他心里明白,过去宣传“零伤亡”其实是说了一句过头话,这次正好找到台阶,把调子降下来。美国公众对他的观点也默认了。应该说,美国这次对内宣传搞得比较成功。民意调查显示,有百分之六七十的美国公众认为小布什的开战决定是正确的,对他的支持率从战前的55%飙升至67%。

信息时代,借助无处不到、无孔不入的信息渠道,精心设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