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三问:为何又说伊拉克游击战存在“先天不足”?

呈现在全世界面前的伊拉克游击战,是一个“渐战渐热”的过程。它开始阶段显得“慢热”,就是因为它存在“先天不足”。只有看到这一点,才能以冷静的态度观察它、评价它。

人们应当还记得,当时面对巴格达迅速陷落之“谜”,在世人“百思不得其解”之中,曾经有过一“解”,不少人以为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可能已经有组织地转入地下,将与美英联军展开顽强的城市游击战。但这种局面并未出现。接着,萨达姆及其高官“神秘失踪”,人们又普遍猜测,萨达姆可能会统一指挥伊拉克抵抗力量开展广泛的游击战,这种局面同样没有出现。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在战前和战中,萨达姆及其高官们并没有、或没有来得及对抗击美英联军的各种战法进行周密的战略谋划和部署。当时他们的“集体消失”,并不是为了“放弃正规战,转向游击战”而有组织地撤退,而是一败涂地的溃逃。萨达姆被美军抓获后,从他藏身处搜出的一份文件中,记录有十几个秘密抵抗组织,美军“据此抓获了三名伊拉克前军官”,但并没有找到萨达姆直接指挥游击战的证据。

种种迹象表明,伊拉克游击战并不是萨达姆政权的统一部署,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发性的“民间爆发”。这说明,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是不甘忍受亡国之痛的,即便到了“无国无君”的地步,民众也会奋起抵抗外国占领军。

最近有消息透露,针对美国占领军的许多爆炸袭击事件,大多是由萨达姆政权的一个代号为“M14”的特工组织策划的,它过去的名称叫“反恐和特别行动处”。伊拉克战争打响后,它就开始制订针对美国占领军的《挑战计划》。这个消息是真是假,一时难以分辨。即使真有此事,伊拉克游击战开始阶段“慢热”的现实也说明,当时“M14”策划的《挑战计划》很可能没有来得及部署,萨达姆政权就已迅速倒台。现在“M14”出来发挥一点作用,也是“死灰复燃”,为伊拉克游击战增加一个火星而已,伊拉克游击战的全面指挥权显然不在它手里,不可能靠它形成燎原烈火。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被美国占领军当局强令解散的30多万伊拉克军队,有不少人投入了各种抵抗组织。然而,所有这些同萨达姆政权有联系的因素,都未能使伊拉克游击战形成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指挥,足见伊拉克游击战主要是“民间爆发”,而非萨达姆政权统一部署,这就是它最大的“先天不足”。

四问:带有“民间爆发”和“渐战渐热”特点的伊拉克游击战,一年来究竟打得怎么样?

结论:打得不错。西方媒体评论说,伊拉克游击队比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打得好,一点不假。

先看过程。起初,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对伊拉克游击战不屑一顾,认为他们“缺乏组织,根本算不上什么游击战”,后来的情况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据统计,2003年5、6月间,驻伊美军平均每天遭袭不超过五、六次,到八月间已上升至每天遭袭约20次。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毕竟是老军人出身,他说得比较诚恳:“我们没有料到袭击竟会如此密集,持续时间如此之长。”五角大楼最终不得不面对伊拉克游击战这个“严重现实”,在美国本土路易斯安那州建立了一个名为“伊拉克村”的游击战模拟训练营地,将一批批准备开赴伊拉克换防的美军士兵先集中到这里来进行游击战训练,使他们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许多美国士兵和伊拉克游击队一交火,立刻惊呼:“情况比预想的更严重!”

再看地域。伊拉克游击战的发展态势是先北后南,遍地开战。游击战开展得最早、最广泛、最活跃的地区,是位于巴格达以北、摩苏尔以南的“逊尼三角地带”,战斗打得最为激烈的是这一区域内的“抵抗之都”费卢杰。论袭击次数,首都巴格达及其周边地区发生频率最高,占到袭击总次数的40%以上。这一点,可能与各国媒体派驻伊拉克的机构都集中在巴格达有关,它们对巴格达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袭击事件报道得最为迅速而详尽。相对而言,2004年3月底以前,伊拉克南部什叶派传统区域还是比较“平静”的。但四月初,突然爆发的什叶派起义却席卷了伊拉克中部和南部的许多城市。

再看战法。我曾作过一个粗略统计,从2003年6月至2004年3月这十个月内,伊拉克境内直接针对美国占领军的较大袭击活动有124次(凡是针对外国使馆、国际机构、民用设施、清真寺、穆斯林群众、外国公民等带有恐怖主义色彩的爆炸事件统统剔除),其战法大致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