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部分 (第1/4页)

它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把健康、安全和环保标准及遵守集团的经营宗旨放在首要地位,并注重当地员工的培训和发展。而壳牌与中国也结缘了近百年,还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壳牌的炼油就输入了中国。到二战前,壳牌在中国设立了超过五十家附属公司,在约二十个省份经营一千个经销处。

大战期间,所有设备给日军占据,并严重破坏,一切经营活动停顿。但战后,壳牌的重建工作迅速进行。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四九年成立时,壳牌已雇用员工超过一千人,其中包括三十五名外籍员工和四名华籍经理。

就算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壳牌公司也没有撤离中国,这使得壳牌公司成为当时唯一的一家留在中国经营的西方石油公司。直到一九六六年,由于历史原因,壳牌公司设在上海的总办事处才撤离。而一九八零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刚刚开始实施之际,壳牌公司再次来到中国,在北京设立办事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壳牌公司不断开拓业务,现在已经成为在中国投资最大的国际能源公司。

这次壳牌公司的天然气有限公司来楚都,主要是与楚都化肥厂搞一个“油改煤”项目。众所周知,化肥是由石油经过提炼和加工生产出来的。但是如果用煤炭来生产化肥,不但能降低成本,而且还能反过来向炼油厂提供氢和液氨数万吨。

对于这个项目,欧谱班信心百倍,他多次在会上提到,这个项目必须要留在楚都。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这个总的目标绝对不能改变。

“知道了。”朱代东微微颌首,在“油改煤”这个项目上,朱代东是投了弃权票的。如果投反对票,欧谱班刚上任,于情于理都不合适,只要自己准确的表明态度,不已经足够了。

从长远来看,油改煤确实是划算的,可是油改煤的投资非常大,动辄以亿或十亿计。建设周期又长,少则三五年,长则十年八年都有可能。而楚都化肥厂在全省虽然算是老大,可是在全国来说,并没有什么名气。所有的产品主要也是销在古南省。朱代东觉得,楚都化肥厂如果要节省成本,应该从内部管理和在现在技术上做革新为主。比如他原来在雨花县搞的化肥厂,当时也投资了三千万,改制之后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而且这样的项目,是必须报国家计委批准的,跟壳牌公司谈下来,要费尽心血,而到时去北京跑这个项目,能把人的腿都能磨细。

郑阳松走后,朱代东给孟遗打了个电话,现在孟遗已经是正处级干部,担任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的副处长,负责的主要工作还是与原来干部二处的一样。陈卫东如果调动,孟遗应该是最先知道的那一部分人之一。

“孟遗,问个事,我们市的陈卫东同志是不是要动动?”朱代东直截了当的说,原本这件事他可以直接问李逸风,甚至是余卓远,但他们两个的消息灵敏度与孟遗应该是一样的,而且他们的级别比自己都高,得转好几个弯才能问到事情本质上。

“有这个意向,但还没有最后确定下来。”孟遗说道,如果是其他人问,他恐怕得拿捏一下,可是朱代东一则是自己的老领导,而且他跟余卓远和李逸风的关系都非常不错,能把电话打到自己的手机上,已经是很给自己面子了。

“谁来楚都?”朱代东问,既然连孟遗都说有这个意向,那这件事基本上就已经定了。

“柳庭沛,陈卫东到省纪委接替他的职务。”孟遗说,柳庭沛与陈卫东,都是副厅级干部,柳庭沛是雷同兴的臂膀,陈卫东的铁面无私在楚都市也是赫赫有名。对于他们之间相互调动,在他看来,应该只是让各自的工作面开阔一些。

但是这个结果在朱代东听来,却是另有他意,柳庭沛他很熟悉,跟许立峰的关系也相当不错。然而朱代东更加清楚,柳庭沛是雷同兴的得力助手,雷同兴能把柳庭沛放到楚都市来,醉翁之意不在酒。

应该说楚都市的纪检工作,在陈卫东的领导下,还是比较出色的。换成柳庭沛来,会不会反而更加,朱代东不知道。但柳庭沛如果想在工作上,胜过陈卫东,几乎是不可能的。柳庭沛到楚都市的目的只有一个,全力支持欧谱班的工作。

欧谱班要想迅速在楚都建立他的威信,除了在工作上干出成绩之外,还得让人对他敬畏有加。如果有柳庭沛的全力支持,欧谱班要建立威信,容易得多。民间有个笑话,对纪委的人来说,谁不听我的话,我就查他。放到现实中,也确实如此。谁如此敢挑战欧谱班的权威,纪委就会出面查他。现在的官员,屁股下面没有屎的寥寥无几,只要纪委想查,总能查出点猫腻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