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 (第1/4页)

⊥�Т哟艘�⌒男⌒脑傩⌒牧恕�

第二,这是内幕中的内幕,赵光义的私人医生团体里又有了新成员,名叫潘阆。这人风流倜傥,大有诗名,生长于秀丽天成、人杰地灵的杭州,号逍遥子,一边行吟遨游天下,一边卖药普济苍生,过着现实版的神仙日子。至于他为什么能来到太宗陛下身边,是由于那位刚刚回到开封,马上就再显忠心的大太监王继恩。

王继恩刚回来就又立新功,潘阆的确医术非凡,赵光义的箭伤开始好转。请注意,这里要着重声明一点,不管王继恩以后做了什么,他在赵光义生前时绝对百分百的忠诚。就这样,时间到了这一年的四月,西北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宋史》中记载赵光义命令白守荣护送四十万石粮草去灵州,结果李继迁亲自率军在浦洛河打了个埋伏,白守荣全军崩溃,四十万石粮草都落入了李继迁的手里。

截止到这里,回顾最近这次宋、西夏之间的结怨过程,完全是赵光义没事找事。他先破坏了有利于宋朝的和平形势,逼着李继迁造反,然后又听之任之,眼睁睁地看着西北重镇灵州被党项人日夜围攻却不闻不问。一切都愚蠢无聊到没法解释。

但这只是从表面上看。真实情况是宋朝内部关于灵州救不救,怎样救,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李继迁的实力已经大大地超出了宋朝君臣的预先估计。

这次围攻灵州,李继迁的人马超过了一万!

这再不是以前王侁以几千骑兵就能打跑的党项人土豪型武装了,宋朝已经错失了干掉他的最佳时机,那就是上一次李继隆出重兵进攻西夏的时候。那时李继迁为什么不应战,扔下老巢银州就逃跑?

那根本就不是怕了宋朝的大军,而是因为他刚刚吞下了堂兄李继捧的实力,还没来得及消化,他不敢拿这样半生不熟的军队去孤注一掷。可这时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了,李继捧也被宋朝人抓回到开封,西夏已经是李继迁一个人的天下,他摇身一变,已经恢复到了当年定难五州之主的真实身份。

要打他,就要作出与一个国家开战的准备。

这就是为什么要先送那么多的粮草过去的原因,要先让灵州能再挺一段时间,宋朝发兵得需要准备。但是谁能想到李继迁竟然能一边继续围困灵州,一边都有余力围城打援了。形势危急紧迫,真的刻不容缓了,就在粮草丢失的当月,赵光义下令命侍卫司马军都指挥使李继隆为环、庆等十州都部署,殿前司都虞侯范廷召为副都部署,以当年潘美扫平南汉的灭国级军力(同样是十州之力),立即出兵攻打西夏,讨伐李继迁!

十州之力,分五路进兵。

主将李继隆自环州、范廷召自延州、王超自夏州、丁罕自庆州、张守恩自麟州。目的地在开战前已经确定——定难五州中的乌、白池。

要注意,上面的这些数字和名称,里面包含的信息量极其庞大,并且这次战争的决胜点都已经先期出现。首先,要想一下,宋朝为什么又要分兵前进。

上次北伐契丹时分兵是三路,实际上是四路;再往前数,最著名的汉武帝伐匈奴时,卫青与霍去病、李广等人也都是分兵而进;甚至再往后看,到了明清两代时,明末清初决定汉满兴衰的萨尔浒之战,明朝是分兵四路;到了康熙征葛尔丹、乾隆征大小金川,也都是分兵进击。这都是因为什么?

不要看结果,因为上面的战例里有胜也有败,历史证明分兵绝对带不来必胜,也绝不意味着必败。那么这样做,就只有一个原因——怎样抓鱼。

出兵塞外,茫茫天地就像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拿着一把鱼叉去一次只攻击一个目标好,还是分散开,合围进击,像一只渔网那样铺天盖地的成功率高?

何况汉人的人数就是占优,就是有做渔网的本钱,那么干吗不用?所以赵光义还是选择了分兵。

再来,就是要看一下乌、白池。

这是个重要得不能再重要的信息了。与早期的西夏人打仗,最让汉人愤怒的不是党项人的战斗力,而是他们的战马。李继迁飘忽不定,四处流动,在千百年前就做到了“敌来我退,敌退我进”等等的经典游击战略要点。一句话,不是打不过,而是抓不着。

但这次不一样了,宋朝的准备工作空前优秀,他们居然事先就探定了李继迁的老巢所在,就在乌、白池这个点上,只要到达,就一定能找到敌人!

剩下的就是战斗了那根本就没有半点悬念,因为这次宋军出动的人数极其庞大。史书上记载,总军力不明,但是光主将李继隆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