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部分 (第1/4页)

为了彻底战胜,王韶选了一条艰险万分,其他人连想都不敢想的行军之路。从踏白城到洮州,宋军翻越露骨山,那根本就没有道,全军几乎是下马步行,走完了全程。

艰苦的代价是巨大的,等宋军抵近洮州城时,巴氈角一点防备都没有。他作为本地的吐蕃人,都没想到会有军队翻越露骨山。

战局可想而知,洮州城光复。直到这时,木征才在梦里惊醒,这人一直躺在河州老家里,精心饲养着他的战马,就等着王韶杀上门,他好上马就跑,再次兜圈子。可噩梦醒来是绝望,他惊醒后,猛然间发现身陷重围,四面八方都被堵住了。

要说木征真有两下子,这个时候还是没慌。几次交手,他清楚王韶的兵力并不多,这样大范围的撒网,根本就是处处都防,处处都弱。他决定反偷袭,集中人马冲向宋军的一个点,造成局部优势冲出去。

可是他又错了,王韶撒下了网,但同时也在钓鱼,每一时刻都紧盯着河州的动静。他刚率兵出城,王韶就得到了情报。宋军分成了两股,一支由王韶亲自率领,迎头杀过去,与木征决战。另一边由景思立率领,他的任务是躲开主战场,直接去抢河州城。

王韶和木征在河州古城附近相遇,仓促出战和蓄谋已久有本质的区别,战争突然开打,快速结束,问有多快?王韶结束战斗之后汇合景思立冲向河州,河州城里的吐蕃人还以为是木征回来了,开门就放人。

河州城是不费一刀一枪自动贡献来的。占领河州,紧接着马不停蹄攻下了岷、叠、宕等州。至此熙河开边之战的第一阶段结束,王韶转战1800里,拓疆近3000里,招附番人30余万口。是北宋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开边行动,同时完成了对西夏的侧翼包围。

但可惜的是,河州古城下的一战,木征仍然漏网。

塞外苦寒,二三月份间的西北大地荒无人烟。王韶在河州城里向北方凝望,千不情万不愿,可仍然要结束战斗。

按说这时冻土覆盖,生机灭绝,丢了城池家当的木征没法养活大部队,宋军只要穷追不舍,除了战死只有投降,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可他这时却只能眼睁睁地停下脚步。宋朝的边将,最大的敌人不是国境线外的异族人,而是国都开封城里唧唧歪歪的诸位大佬相公。这群大领导的主要工作就是压制边将,随时公开宣称,边将不许掌权,不许坐大,不许立功。

尤其是不许向异族人挑衅。

这都是武人想升官,想发财的私心发作,才去故意惹是生非。哪像我们文臣,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去想官职高低,一心为国家分忧(文彦博语)。这时王韶立功了,他得向上次一样,马上回京城去汇报工作。请问各位领导,下一步要怎样办,是进兵是屯守,或者调换我的工作?

请领导尽快指示为盼。

因为时间长了,冻土荒原会长出青草,木征会死而复生。更北边的湟州城里还有河湟吐蕃部唃斯罗的正牌继续人董毡,小心他突然间杀过来,那时河州城刚刚收复,孤悬塞外,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担心也是白担心,快马加鞭往南跑吧。

镜头切换,到西南方向的荆湖北路,看章惇在做什么。三路发兵夺取懿、洽、鼎三州的过程很顺,梅山峒蛮最大的氏族苏氏来归降,这是个空前利好的信号。章惇打破了之前100余年间宋朝所有治梅山蛮族的纪录,不是打了就跑,撤兵还原了!

梅山蛮族14800余户,26万多亩山田划入宋朝户籍,章惇细心走访定下了各地的赋税,为了招抚优待,这些山民的赋税比内地减半,每年只缴一税。

做到这一步,一般人都会见好就收了。任务完成,超额达标,还要怎样?章惇却不满意,梅山搞定了,后面还有南北两江。

而且在进一步发兵之前,他想到了一个很不理智的事。官场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前任、后任的政绩和自己没关系,只扫门前雪,不管身后事。具体到梅山,章惇在自己的任内把事情解决了,这就是政绩,这就很好,别的什么都不要多管。

可他不一样。章惇打服了蛮人,每年不止是收赋税,更在当地建立了学堂,把汉族尊崇的诗书礼仪向蛮族推广。这件事的意义非常重大,有一个对比,翻西方史,可以看到各个时期,不管欧洲穷、乱到什么程度,都一脸自豪地向世界各地派传教士。

那单单是出于宗教信仰,为上帝服务吗?不,那是价值观的传播。有了共同的理念、人生观之后,人类才会被同化,才容易被征服!

章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