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 (第1/4页)

“父皇,儿臣以为,此事再追究是谁将军情放出去于事无补,倒不如想个法子压下恐慌才是上策。”仅仅时隔一天,四皇子再到御书房,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小心翼翼,颇有些意气风发。

“嗯?你查到了什么?”圣上眼睛一眯,他可还没有耳聋目瞎,看四皇子的表现就知道他必定是查到了什么。

“儿臣无能。”却不想四皇子嘴巴严实的很,没有一时半刻的犹豫,立即屈膝跪下,向圣上请罪。

四皇子能这么快地查清事实,却是得益于他暗中培养的各个府邸的后宅势力。太子妃接见温昌明,是不敢屏退左右的,她不怕温昌明有坏心,但是怕别人说闲话,是以,当日的情状到底如何,太子府里不少人都知道,只不过太子妃治下严谨,旁人不敢乱说。但是那也要那些下人认太子妃为主子才好使。

“那你是要做那富贵逍遥王了。”圣上的话有些漫不经心,让人听不出来事威胁。

四皇子只是跪着,既不应是也不反驳,总归他还有时间。前日是他自乱阵脚了,这两天他想明白了,就算圣上要封,也要他成亲之后,可他的四皇妃还未及笄呢,圣上封王无名。他既然决定发一次善心,就不会因圣上一句话改变初衷,他心性如此,倒有了为尊者金口玉言的决心。

“起来吧,你先说说你想出来的法子。”圣上还能不了解四皇子,他这样子就不像能妥协的。可太子不堪用,三皇子被齐贵妃养的小家子气,上不得台面的,倒是只有四皇子血脉纯正,胸中有沟壑。

“儿臣以为,与其死堵不如疏通。”四皇子起身,站在圣上面前,一字一句的说道。

“坐下,接着说。”

“是。儿臣的意思是,不妨将军务公开,谢爵爷若是有捷报递来,便张榜告之于民。让他们了解战事的进程,不至于猜来猜去。民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代代都在传,但却从来不曾还政于民。况且,未知的才是可怕的,若是百姓知道内情,就不会被有心之人煽动,扰乱朝纲。”

“若是吃了败仗呢?也要张榜?”圣上紧紧盯着四皇子,追问道。

“自然也要张榜。”四皇子倒是没有丝毫的顾忌,张口就来。

“如此不会引起恐慌?”

“父皇,胜败乃兵家常事,百姓并非木偶,他们能说能想。还是那句话,这便如修筑堤坝,堵不如疏。若是只胜不败,一天两天还好,若是一年两年,他们就该恐慌了,只胜不败,为何战事持久?咱们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总不至于主动出兵侵占邻国国土。”

皇上缄默了,心里计算着可能性,却听到四皇子说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父皇不妨将大盛王朝的疆土范围也张榜公布了,最狭窄的时候是怎样,最宽敞的时候是怎样。总归京城居于疆土的正中,一直是稳妥的。谢爵爷守边关二十年,也不是庸才,百姓全然不必担心京城失陷。”

“京城安稳富庶,若是四方百姓齐奔京城,该当如何?不如着各州各府也效仿京城张挂分榜?”

四皇子沉吟片刻才回道:“不可,京城富庶,识字的人才多如牛毛,被隐瞒的可能性大大缩小了,但各州各府却不一定,若被小人钻了空子,乱读一通,只怕更乱。况且,各地的分榜并不能第一时间受朝堂管辖,若是蛮夷之族趁虚而入,对边关的几个州府来说,反倒不妙。各地的朴实百姓,若是安稳,谁又愿意背井离乡;若是心里不宁,到了京城再看榜,放心后再归故里也是一样”

圣上看着侃侃而谈的四皇子,满心的欣慰,他的才华绝不下于圣祖之下:“你回去将想法写成折子,明日随朕上朝。”

“父皇?”四皇子收了眼里的意气,看着嘴角含笑的圣上,疑问出声。

“你也要成人了,虽说今年局势不稳,成人礼不能大肆举办,父皇也不会亏待了你。”

第二天,四皇子第一次正式参政,站在金銮殿里参加早朝。他在皇上的默许之下,明目张胆地跨出了夺取储位的第一步。这一步,从他五岁懂事起,已经等了十年,隐忍了十年,也准备了十年。

“诸位爱卿对皇儿所提议之事,可有异议?”

众多官员从开始听到结局,除了赞叹四皇子的计谋之外,也在揣测皇上此举的用意何在,尤其是太子的死党都不曾回过神来。太子刚刚被申饬,还在禁足期,圣上就将四皇子抬了出来,嘉奖不断,这里面的事麻烦了。

“臣私以为,此计不妥。只有科举与缉拿要犯才会在京兆府张榜,自古便没有将政务公开的先例,更何况还是要公开军务。”金銮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