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1/4页)

小道姑又说:“石学士,你真是天上神仙下凡,来帮助父皇的?”

石坚头上冒汗,民间是有这样的传闻,可也不能对着皇上这样说,这个小道姑了不知从哪里听来的,居然当着这么大臣和皇帝皇后面前就直接说出来。

他说道:“公主殿下,这话千万不能说。小臣只不过多读了一点书。如果真是天上神仙下凡投胎的,也只是一个小神,陛下是一个大神,专门管着小神的。”

真宗呵呵一笑,这孩子,就是机灵。

石坚接好了管子,点燃了煤炉。一会儿功夫,气球里空气受热,开始随风飘摆变成了扶摇向上的趋势,绳子也受力拉得紧绷起来。石坚知道时候到了差不多了。可他犯起难来,问着真宗,说:“这个应当是谁先上呢?”

按照道理,应当由真宗先上,毕竟他是天子,上天嘛,说起来可大可小。可是如果有人拿起事做文章,石坚同样吃不消。但真宗第一个上去,同样也会有人拿出来做文章。

就如寇准一样。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亲征南下攻宋。宋真宗畏敌,听从王钦若、陈尧叟等大臣之计,欲迁都往金陵南逃。同平章事寇准力排众议,劝宋真宗至澶州督战,结果士气大振,订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王钦若挑拨宋真宗:“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后来寇准罢相。

应当来说现在王钦若对他不坏,也许在王钦若的潜意识里石坚在和州时他就一手保举,还同样是南人。可朝中对他妒忌的大臣也不少。万一有个小人或者是君子也有可能,在这事上做一个文章,自己还真有理讲不清。毕竟是人类第一次进入天空。当年寇准那么大功劳,可以说没有寇准宋朝早就成了南宋或者东晋,死守江南了。就被王钦若干下去,自己算什么?

这一年因为真宗没有死,许多事情没有发生,特别是这一年寇准被罢相的事。可许多事依然发生。如一代名臣翰林学士杨亿在这年十二月死亡。再如太子太保王钦若从杭州调回京城,资政殿大学士,资善堂侍皇太子讲读。同样是给皇太子上课,但地位远在石坚之上。但因为寇准仍在相位上,丁谓还没有和王钦若翻脸,王钦若也没有在十二月搞成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也就是被丁谓搞到西京洛阳当一个留守。两人的关系还是很紧密的。寇准还是和李迪吵,和冯拯吵,与王丁钱曹更是争吵不休。脾气一点也没有改变。

王钦若担任讲读后曾对石坚劝过:“格物算术是一门学问,但毕竟是工匠之学问,天子当学经义,治理天下,千万不可使帝王陷于格物不拨。”

对他这话石坚也是赞同,不可能以后叫赵祯去研究物理化学,他还是要以学习帝王之术为紧,千万不能成为明朝那个木匠皇帝,不去治理国家,反而一天到晚拿着斧头锯子做家具,把明朝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把一个破烂的江山交给弟弟,最后祟祯想治理都无从治理,先是内乱,后是清人入关,亡国了。

这时赵祯帮助石坚说话:“王太保,石学士也经常教孤学习治理天下之道。只是他不讲大道理。”

王钦若也听说石坚进宫第一天这个聪明的皇太子就给石坚出了几道难题的事,笑笑不语。

等到王钦若出去后,赵祯悄悄地问石坚:“孤常听人说小人君子,这个王是不是一个小人,或者说是一个奸臣?”

石坚差点想捂住他的嘴,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也不完全否认王大人,他也为宋朝富裕做出贡献。”

提到王钦若,没有一个人会说他好话。真宗晚年之所以干出那些荒唐的事,如封禅祥瑞,都是这个王钦若搞出的。但是不能否认他在经济上有一手,在他执政时,宋朝经济也处于最繁荣的阶段,而且他还不象范和王安石搞得那么轰轰隆隆,却没有成功,也就是说他正达到了石坚所说的那种润物无声的境界。所以单论小人,王钦若是一个真小人,而最让人可怕的却是丁谓,后来有夏。

赵祯思索了一会,说道:“石学士,孤明白了,君子有君子的作法,小人有小人的用法。就比如你写那本《三国》中所说外事问周瑜,内事问张昭。”

石坚大喜,他笑呵呵地说:“殿下英明。”

赵祯也感到他脸上的喜悦发自内心,暖暖地说:“学士,你那天可是发下血誓,要帮助我们大宋打下一个强大的国家的。以后你要帮孤。”

并且紧紧握住石坚的手。两个少年又相视一笑,这发自内心的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