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 (第1/4页)

王蒙正平时的胡作非为,怎能离开这些人呢?于是在石坚有意诱导下,案件越挖越大,人越抓越多。老种还要好些,石坚继续给他单独一间牢房,因为那个婢女还没有抓来,所以还不能将老种放了。可是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好待遇,几十个人关在一间牢房里,整天为了挤一块地方,在里面打得不可开交。

老种看到这种情形,一个劲地摇头。

不过这件事传开以后,陕西所有劣豪华、流氓为之侧目而视,全部开始老老实实做人,天知道石坚什么时候注意他们所在的地方?他连皇亲国戚也抓,知州的帽子说扒就扒,自己这些人算一个什么东西?

从石坚审理此。案开始,到石坚离开西北,这一个多月内,陕西治安空前良好,衙役们都闲得发慌。

三天后,种家那个婢女。连同她的家人带来了,士兵还从她家搜出几千贯交子。现在石坚眼睛更明亮了。如果按照一般程序,石坚还要慢慢审理,可现在他看朝廷还在拖着,一天天地越发地狂暴,直接用刑。

而且同样。,说让他们想好才算,直到把这一家子折磨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才落了口供。将老种放出来。

这还不算,石坚还看到夏竦写的。请功表,上面看到王蒙正居然击带着一个指挥(550)居然击毙了西夏士兵三百人,抓获一百余人。他不相信这头猪,还有这样大的本事。于是又着查此事。很快查出夏在中间搞的鬼。于是勒令夏前来凤州,询问。并逼迫夏将此事原委写了一份罪己书,上奏朝廷。

夏竦不敢。不从。现在石坚分明在凤州发神经病,遇神杀神,遇佛杀佛,自己要不从,他都敢将自己乌纱帽也摘了,那时脸就比现在脸面丢大了。

申义。彬看到他如此,也概叹为什么石坚对这个无能的夏竦防范严密,就凭这份见风掌舵、能屈能伸的能力,石坚也远远不及。

然后。石坚才和夏竦谈论泾州布防的事。夏竦口是心非地应着。他也看出来朝廷的诡异。上次延州保卫战刚一过,各个封赏就下来了。可这次大捷都一个多月了,朝廷还是没有动静,他怎能不想到朝廷怕是对石坚产生了猜疑。反正石坚在西北没有多少天了,他说什么应什么,不得罪他就是。

石坚看到他表情,知道把自己的话当作了耳边风,心中一叹。心想朝廷要是把这个人调走还好,如果不把他调走,下次元昊肯定会从泾州作为突破口。那么宋朝将会吃大亏。不过自己既然说过了,他不听是他事。为了以后好陈堂证供,石坚还要申义彬把他话的原旨写了两份,一份递交给夏竦,一份自己留用。

这时候朝廷处份种世衡的圣旨也传了下来。削职,流放窦州。窦州,在今天的广东省信宜市,在那时候这份处份对于一个刚立下大功的大臣来说,已经是够重的。

石坚看着圣旨也没有说话,将这些犯人一个个提上来,让他们自己将自己犯下的罪行说一遍。然后嘴宣笔落,将这些犯人一一处置。其实石坚早就能将这些犯人处置的,一是他故意留在今天,二是他也让这些人关在牢房里受一点罪。

大多数是小混混,打了大板放了出去,可还有罪大恶极的,象这个王知谦等人,石坚没有客气,宣布处斩。还有象那些罪行重,不够死刑的,比如这个婢女一家,流放。

看着石坚用朱笔一笔一笔的勾批,那个太监看得心惊肉跳,就在这眨眼之间,近十条人命就宣布失去了。不过他想想也是,人家弹笑间,十几万西夏大军就没了。这几条人命算什么?

石坚一边批评,一边对这个宣旨太监说道:“你回京对太后说,本官对这道圣旨不服。种大人这些人立下大功不说,可为了朝廷连自己儿子也送上前线,差点都牺牲了,为什么要被人诬陷?诬陷了也便罢,为什么朝廷就象看不到似的,不处理这些为恶四方的小人,反而处理忠臣良将。这些是王蒙正与固知州所做的事。朝廷看着处理吧。”

说着把那一摞子厚厚的证据拿出来,叫那个太监带回。

并且在这个太监临走时,当着王蒙正的面,石坚说道:“当初本官临来西北就怕这些小人在后面搞七搞八,我说特地说过,本官只想听到一种声音。如果这次朝廷处理得不

本官为了西北这些百姓,自行处理。”

申义彬心里一叹,石坚这是逼着朝廷表态了。现在快进入三月了,朝廷还是没有动静,就是普通士兵也觉得风雨来临那种压抑感。这事儿拖得太久,石坚怎会舒服。

其实朝廷也在整天为该不该与西夏和谈,在争论过不休。其实这只是一个幌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