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部分 (第1/4页)

石坚看完后。将信放在蜡烛上烧了。然后在想着心思,这一次前来主要就是赌这个历史的扭距会不会出现。

现在终于出现了,他却有些犹豫。他茫然地走了出来,看着外面的星空。难道真继续下去?虽然郭氏被废,石坚在心里还是持赞成意见的,这垫点范仲淹孔道辅他们有些迂腐了。难道非要小小皇上让这个女人霸

正文 六百七十三章 借刀

更新时间:2010…7…28 14:01:55 本章字数:12578

62六百七十三章借9182

有过两天小皇上的信就到了抚水州六

显然小皇帝还在气恼当中,在信中写道,如录床以肤。

石坚看到这四个字,差点说了一句胡说八道,以郭皇后有什么资格能用到录卦,还到了录床以肤,危险都到床面,大凶。就是武则天,如果不是唐高宗放任,加上他身体不好,也不能用这一卦象。五阴一阳之久,顶多是否卦之象,内小人外君子小人道长。可只要唐高宗如果志行也,也会有命无咎。就是说只要唐高宗下狠心,武则天成不了大

现在郭皇后不要说到了录床以肤,就是连否之小人道长也差了十万八千里。也不过就是脾气娇纵了一点罢了。如果要来比喻,最多最多是央自邑,不利即戎。警告一下就行了,如果动用武力,反而闹得沸沸扬扬。

但小皇帝的心情,石坚能够理解。本来一直以来刘娥压制了他多年,而郭皇后是刘娥扶持起来的。现在刘娥死了,连昌夷简都向小皇帝表示低头。可这个郭皇后不知收敛。这个下场是迟早的事。

石坚想了想。回了一封信。信上说了,废立皇后之事,何依汉唐故事。昔日李绩云武后之事,乃陛下家事也。此例可开否?李绩后期功高,求自保。故不欲多事进言,故有李义府作乱中枢,李绩掌大权则不谏,后高宗曰多日无臣谏。李绩又云,陛下无过,何来谏?谬乎?高宗虽守成之主,可无能比拟唐太宗,唐太宗都进谏如流,何云无过。因此,此例不可作比。亦汉唐之例不可开。又汉唐换皇后之事。有几例是为公正之举?

废立皇后。臣子不进谏,何必需台臣?皇后也。天品,一举一动,事关天下安危。臣子进谏也本份,如不进谏,反失职也。对则听,错则忘。如人之嗜食。有人爱肉,有人爱鱼,有人爱蔬。嗜肉者则骂嗜鱼也?嗜鱼者则骂嗜蔬也?陛下应当以众多臣子进谏,而感喜。君不明,思谏亦不能。此乃可贺之事,今皇上因进谏,而放十余大臣,臣则不解。皇上想学杨广粲纣乎?此例正大不可开。皇上请罪

因为进谏。你把孔道辅他们全部下放了,这是错误的,况且他们还是好心为了国事。只走进谏不如你心意罢了。你下诏向天下承认自己错误吧。看到石坚写到这里,宫里前来的太监吐了吐舌头。

石坚又写道,今皇上欲以臣卑成皇上废后之举,以立曹贵妃诱臣。皇上此举置臣何地也?

曹将军忠烈于再,为救十数万将士生命,淹留其后小牺牲于灵州城。臣自愧不如,心下敬羡。非为私也,为公为国之故。今曹贵妃品德兼备,臣常赞扬,非为其父因,白则白,黑则黑。不能混同。今陛下教臣公私混一乎?

言语更为激烈。

况废立太后。天下大事,慎之又慎,臣只是一臣子,皇上废立,臣只有谏议之权,岂敢有决策之权也。今皇上非但以臣之意,还以立一新皇后以贿臣。皇上是想臣今之权已凌驾于皇上之上,两位太后之上,文武重臣之上!或是欲臣早日激流勇退,复避嫌也?

废立太后。国事也。先责之于错漏,责之不听,先禀报于两位太后,再问之群臣。群臣不听,再谏。谏不听,再议,如此三番,方可行之。今皇上平时不加管教,冒然废黜,是行郑庄公养太叔段之举乎?

但石坚写到这里,还是给了小皇帝一点面子。这个郭皇后是太讨人嫌了。于是结尾写道,今皇上错已成,可置皇后于一院。警而观之,如不改再行决定。如改,何必废之?且善待其家人,否让天下人心寒。则争议自止。

给郭皇后一个面子,一个改正的机会,善则重立。恶则众臣也无话可说。同时善待郭家,做到仁至义尽,就是大臣想进谏,也没有这么激烈了。(本来这段信如果用全文言书写,但估计各位书友一看到很可能略过不读。改了半文半白。)

但石坚心中也感到羞愧,此举于吕夷简,石坚正是用了郑庄公养太叔段的计策。

这封信到了京城后,赵祯这时气也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