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至理名言竟然包含了无尽的信息,远非表面的一句那么简单。

在老者的口中的名言并非是一句话,而是一种系统而完整的人生准则,它不是对某个场景或某个现象,而是一种需要人们一生来坚守的信念与行为准则,是一套可以让人们精神解放的法门,也是一种贯穿了人们一生的理念。总归来说那些名言都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人们企图在精神世界之中超脱自我,求得内心安宁的境界。

世间有多少至理名言,有很多。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将这些至理名言理解透彻,几乎没有,起码在周诚认识的人当中也只有这个老者可以算上唯一的一个。因此当周诚听闻到那老者将原本世人皆知的至理名言突然拓展成为一为一个个奇妙的人生境界的时候,他不禁感觉到了无数隐藏在世间的至理。

这些又给他原本的人生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就好比是一个原始社会的人误入现代,那现代社会的一切将会把那人固有的思想硬生生击溃,这人要么渐渐的开始自身的观念融入到现代,要么不能适应现代而沦落。

周诚倒不至于会沦落,不过当他得知这世间还有一种完全不同于修士的修行者,有一种完全不同的修行之法,还是一种有可能真正接触到道的痕迹,甚至可以做到真正的不朽,周诚不禁陷入到两难的选择之中。

如今摆放在周诚面前的是两种道路,这情形有些像是周诚就是一饥饿的人,在他面前有两种不同的食物,一种是无味的白馒头,这馒头触手可及。另外一种却是山珍海味,看起来它就在自己面前,但伸手拿的时候又遥不可及。

周诚如今就是想要山珍海味却又怕拿不到反而连馒头都丢了,如此一来当真是丢了夫人又折兵,最后连一样都无法得到,最终只好活活饿死。但若是让周诚光光吃了馒头,他又怎么能甘心。

在周诚内心不断挣扎的时候,他反而将自己陷入到真空劫的事情已经完全忘记了,也根本不去想起何时才能脱劫而去,只是一心衡量着两种修行之路各自的好坏。

真正的修士是以修法为求道,这是一种一步步、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修行之法,且有无数前人遗留下来的经验,虽然要证得大道有些不可能,但只要是开了灵智的生灵就可以沿着前人的开辟出来的道路一步步走向巅峰。

而圣人之道却虚无缥缈,他们不修法术,不求长生,要以人生短短的几十年时光去感悟大道,因此没有大智慧、大毅力、大机缘根本无从谈起。

大智慧、大毅力或许可以通过后天修养得来,但机缘却无从寻起。因为圣人往往是应时代而生,是所谓时事造英雄。不是处于特殊的时期,哪怕你有再大的智慧、毅力也不一定能够成就圣人之道。

换句话来说,圣人根本就是当整个文明发展到特定的时期才会自动孕育而出。他们即是时代的引领者,又是因时代而出。因此想要成就圣人之道,那么必须能够通晓时代变化之理,把握时代之气运,将自身的精神融入到时代的气运之中,以己心为天心,从而让自身的精神永垂不朽。

想到这里,周诚突然明白过来,其实困扰着自己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自己身处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选择。既然没有选择,那又何来的困扰。

一念至此,周诚突然大悟。圣人应时事而出,在如今这个无圣人的时代自己只有选择修士的修行之路。而自己如今连元神都没有圆满,更别说求证大道。因此自己真正应该做的就是脚踏实地,一步步的修行,将那追寻大道的门给打开,真正的踏入那大道之门。

这门之后会是什么?周诚不得而知,但他相信真正踏入那门之后必将有一个广阔的世界。相比与那门之后的东西来说,一颗真正向道的心才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修行最为本源的东西。

瞬间的明悟过后,周诚的心灵渐渐的开始清宁,精神之中的那点本源的灵性瞬间壮大,这灵性的种子化成的小芽迅速的变大,不但的伸展出一根根纤细的根系伸向整个精神世界。这小小的树苗就是周诚的道,随着周诚修为的加深,它将不断的成长。这小小的树苗是比元神更为神妙的东西,是周诚感悟到的大道在他精神之中投影,即是这天地宇宙的本源,又是他精神的本源,是一种修行的道果。

当这道果开始真正的生根发芽之后,周诚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渡过了真空劫,他真实的修为已经达到神通期。修行到神通期的修士在人类当中已经可以被称为真人,意为不会违背自身真实本意的人。而这种人在当今的修行界之中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高手,也只有这种境界的修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