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 (第1/4页)

很快的昨天阻挡我军前进的宗氏嫡系就被瓦解掉了,彻底的从这个世界消失,看得宗义成心痛不已,手扶着垛口久久说不出一个字来。汹涌澎湃的登陆部队趁热打铁重新集结整理队形再次形成若干个方阵缓慢的向二线主体城墙推进。这次由于准备充分伤亡较小,其中弓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乎是敌军刚一出城,铺天盖地的羽箭就迎头痛击,使得真正冲到阵前的倭人并不多。

即使冲到了阵前,也被众人一拥而上切菜瓜一样剁得稀烂,倭人讲究什么武士道精神,我们可不需要,人多力量大,在这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之所以如此顺利的消灭敌人就以因为昨天消灭了一线的敌军,没有一线敌军的纠缠,我军很条容易从容的应付冲出城来的敌军,长短程武器搭配得当,收效甚好。

宗义成为自己的愚蠢后悔不已,他还以为自己的嫡系部队能像昨天一样成功的阻挡敌人的进攻,可是这次他错了,同样的战法不能两次的连续应用,何况这时战场上的情形和昨天已经不同。

进攻部队在距离二线城墙不远处停止了前进,随后分出一小波人马进行试探性攻击,这些人都配有厚盾,这种厚盾是特别加工的,足足一人多高,盾面以铁皮包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盾的上方和眼睛平齐处开了一个三寸见方的口子,以玻璃镶嵌在内,这样战斗人员可以躲在盾后一直的前进,不用担心敌人的箭矢。这当然是我取自现代防爆盾的概念下令制造的,并且是第一次投入战场。

在前一天之所以没有使用这种新型盾牌主要是数量不多,此次随船带来的只有五百具厚盾,本来是准备作为列阵冲锋时用的,可惜前一天的战斗迫使我不得不拿出这种新式装备来,因为尽管现在暂时解决了战刀上的劣势(这还是我借鉴抗战时期的大刀队的经验临时拼凑的重武器团起了作用),但是日军另一个优势不能不叫我将厚盾提前使用,那就是日军的火器。

根据安东尼奥提供的情报,日军装备了很多鸟枪,这些鸟枪虽然不能及远,但是近战时还是很有杀伤力的,这也符合壬辰倭乱时的记载,当时中朝联军与日军在朝鲜进行了几乎是所有兵种的较量。尤其在修建城堡并据此运用火枪的能力上,比中朝联军高了不止一个档次。日产火枪的制造水平也占优势。而明军虽号称拥有庞大数量的火器,对付日军的城堡并没什么好办法,几次会战都是伤敌不及八百,自己伤亡一千。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明军火器的确实水平,战场上凭实力说话,并非空喊“远程重炮”射程可及“数十里”便可制胜的。

非常遗憾的是,尚未吸收消化朝鲜战争中得来的经验,明军中的精锐便紧接着被派到山海关外对付女真人了。这就是史载的萨尔浒大战,也是强调火器装备后的明军第一次与强悍的马上民族的军队展开对攻。此时的明军有战争经验,兵是精兵,将是良将,火器装备充足,人数上占优势。兵分四路,俱非弱旅,左右呼应,齐发进击。结果如何呢?努尔哈赤口占一偈曰“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八旗军队于是一路向前,几天工夫明军被杀得干干净净。

在平壤大学的军事学院这几场经典战例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必学科目,关于骑兵和火器的配合协同作战也不知道被研究了多少遍,至今还没找到好的契合点,但是日军火器犀利不容小窥已经深植于我的脑中。

正是因为这样我这次登陆才如此注重火器,忽视了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和战刀的铸造水平。但是战争最终的决定因素包括双方军队的规模大小、后勤保障是否顺畅以及国力的强弱,火器运用水平都在其中。

前一天的攻势由于远程火炮的参与,打破了日军的常规作战方式,而今天在消灭宗氏嫡系敢死队之后,我军即将面对的就是经营了上百年的对马岛主体防御工事,假如说昨天的一线作战是热身练兵,那么今次才是大考,全面考察我军的综合作战能力,毕竟这是我军真正意义上的攻坚战。借鉴了明军在壬辰战争中的教训才有今日的厚盾,尤其是研究了在一线阵地缴获的几杆鸟枪后,更坚定了我提前使用厚盾的决心以防备敌人的火器。

说实在的小日本的那几杆鸟枪我还真没看在眼里,要知道当年大学军训打靶的时候我可是使用过AK47的(中国仿制),那家伙的威力这小小的鸟枪是没有办法比的,可惜啊,这时没办法仿制,否则给日本人来那么一下子肯定过瘾。这不过是意淫罢了,还得回到现实,从鸟枪的试射结果来看它在百米内的射击还是比较有杀伤力的,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弓箭不是谁都能用好的,考虑到风向和臂力等等因素,一个熟练的弓箭手和一个熟练的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