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部分 (第1/4页)

“皇上!”孙承宗大叫着催动坐下的战马向正在激战的清军冲去,随后淹没在人海中。

“撤!”祖大寿饱含热泪的看着孙承宗的背影,他不是不想为大明朝尽忠,可是只剩下的这五万关宁铁骑是袁崇焕以及孙承宗历尽心血建立起来的,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士兵为已经不能挽回的战果送命,于是带领众人绕道踏上了回返辽东的路程。

崇祯皇帝知道,在清军攻入紫禁城之前,留给他的时间已不多了。

后世的《明史》上是这样记述当天所发生的事的:是日酉刻,上遣内监密敕新乐侯刘文炳、驸马巩永固,各带家丁护送出城南迁。刘、巩并入内殿见上,曰:“法令素严,臣等何敢私蓄家丁?即率家人数百,何足以当贼锋?”上颔之。又召首辅魏藻德言事,语密不闻。久之,上顾事急,将出宫,分遣二王出匿。进酒,酌数杯,语周皇后曰:“大事去矣!尔宜死!”袁妃遽起去,上拔剑追之,曰:“尔也宜死!”刃及肩,未扑,再刃,扑焉,目尚未瞑。皇后急返坤宁宫,自缢。时已二鼓。上巡寿宁宫,长公主年甫五岁,上目怒之,曰:“胡为生我家?”欲刃之,手不能举,良久,忽挥剑断公主右臂而扑,并刃坤仪公主于昭仁殿。遣宫人讽懿安皇太妃李氏,并宜自缢。上提剑至坤宁宫,见皇后已绝,呼曰:“死的好!”遂召九门提督京城内外太监王承恩至,语久之,硃谕内阁,“命成国公朱纯臣总督内外诸军务,并放诸狱囚。”因命酒与承恩对酌。时漏下三更,上携承恩手,幸其第,脱黄巾,取承恩及韩登贵大帽衣靴着之。手持三眼枪,随太监数百,走齐化崇文二门,欲出不能。走正阳门,将夺门出,守城军疑为奸细,弓矢下射。守门太监施炮向内,急答曰:“皇上也!”炮亦无子,弗害。上怆惧还宫,易袍履与承恩走万寿山,至巾帽局,自缢。大明大行皇帝于崇祯五年十一月四日夜子时,龙驭上宾。

崇祯死了,除了日期不对几乎和历史上没有太大的出入,得到这一讯息时,已经是皇太极占领北京的第十天了,众人在徐州的官邸内默默不语。

一个传承了二百多年的王朝就这样没落和消亡了,尽管朱慈烺一定会在南京继位,可是那或许只等同于南宋,随着北京政权的陷落,预示着大明朝的分崩离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我们,由于朝鲜政权的异军突起,使得明朝的灭亡整整比历史上提前了12年,而这时崇祯只有20岁多一点,对于一个二十岁,心智发育还不健全的少年来说,选择自杀或许是最好的出路。

随同崇祯一起被葬送的还有大明王朝,随着北京沦陷以及崇祯死讯的传出,各地都发生了震荡,或许是意识到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群雄并起的时代即将来临,给地的土豪劣绅都蠢蠢欲动,随着北京政权的轰然倒台,整个北方也陷入一种无政府主义状态,凡是手中握有兵权的人无不处于观望状态。

“好了,现在不是为此事感慨的时候,我们目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当前形势,皇太极夺得北京后必挥军南下,而南明政权若是想有所作为择要北伐,我们如今在夹缝中可是不好生存。”这确实是一个让我头痛的问题。

“先生您看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率军北上,和山海关的守军一起反攻北京,毕竟关宁铁骑已经回到山海关辽东十数万的大军随时可以破关而出,这正是攫取天下的好时机!”李岩兴奋的说道,不光是他在场的众将都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好时机。

“正是,崇祯皇帝自尽,整个北方都混乱不堪,我们可以趁机以抵御胡虏的名义率军北上,和驻守在山海关的佟养性会合,一举拿下京师,奠定天下霸业!”鳌拜更是眉飞色舞,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使得他有些冲昏头脑。

这当中惟有袁崇焕还是一言不发,对于攻占北京我俩私下里早有研究,他一直持保守态度,确实北京就好像一个烫手的热山芋,并不是谁都能捧在手里的,皇太极占领北京将会成为众矢之的,即使不会,我也会想办法让他成为众人的靶子。至于我们有山海关在那里作为屏障又有十万大军驻守,借他个翅膀也会被我们打下来。

“我看还是应该暂时缓一缓,此时人心浮动,我军刚刚取得淮海大捷,一切求稳为上,自然了皇太极在北京我们是不能让他消停的,我们不是马上要换装燧发枪么,那些什么火绳枪、转轮打火枪卖出去一些也是可以的么,要是不挣一些钱我们不是太亏了么。要卖我看就不如卖给史可法一些,我们可以和他休战么,他一定会很高兴的,也会积极组织北伐的。”

最初汤若望和高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