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部分 (第1/4页)

“这是逼急了没办法”,黄文斌说,光靠他自己,想要把西施果汁全国铺货,都不知道要多久花多少钱。看看加多宝黄老吉就知道,他们在全国掀起如此巨大的宣传攻势,其实质就是争夺出货渠道。

饮料这种东西,其实同质化很严重,比如说那几种矿泉水蒸馏水,什么怡宝农夫山泉娃哈哈,普通人根本喝不出区别来。买哪一种不买哪一种,还不是看身边的便利店超市哪一种多哪一种方便。

有渠道就能卖出去,没渠道就卖不出去,就是这么简单。正常情况下,要建立一个全国销售渠道,是很困难的事情。钱还是小事,代理商难找。黄文斌现在却找了捷径,通过苟安生和朱振业两个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还是两套不同的网络呢。

虽然这两网络压根就不是做饮料的,可凡事都是先说有没有,再说好不好。这家具城网络和珠宝店网络虽然不好,但至少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双管齐下,两个不专业的销售网络,至少能半个专业的用吧。

先把货铺出去,成为全国品牌,等新闻发布会之后,至少能畅销一段时间。等大家认识到了西施果汁的好处,销量自然会越来越大,到时候再建立一个专业销售网络也还来得及。反正黄文斌现在钱多,不用着急回款,完全不用在意果汁生意究竟赚了多少。只要先把生意吹大,就可以圈钱套现完成使命了。

第448章 . 新闻发布会

朱振亚和苟安生不断的联络客户,各地的订单像是雪片一样飞来,大批大批的西施苹果汁被生产出来,然后装箱装车,运送到全国,好一片热火朝天生意兴隆的景象。实际上那些根本就不是订单,人家一分钱货款都没打过来,全都是黄文斌自掏腰包。要是卖出去了还好,没卖出去人家只要把货退回来,黄文斌是一分钱都不能收的。

不但果汁收不到钱,还有运输、人工、仓储等各种费用,都是黄文斌垫支,一车饮料连同司机和销售人员开出去,就等于扔掉了好几十万。几十车上百车不断的从产地出发,一天就是好几千万。

要是正常的果汁销售企业,这么做绝对是吃不消的。他们必须从头开始一瓶一瓶的销售果汁赚钱,要付雇员工资,要给政府交税,还要给股东分红,生产成本、设备更新、宣传费用,一个都不能少。

辛辛苦苦十几年,也不知道能存多少钱,所以银行才如此重要。可就算是弄到了银行贷款,那也是每一分都要掰开了花——这钱可是要算利息的,要是花出去没能产生效益,还钱的时候可就惨了。

黄文斌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他手头有好几十亿现金,都是没有利息成本的,可以随便用,全国铺货一点都不吃力。然后再加上宣传攻势,很快就可以造就一个全国热销品种。

别的果汁公司就算产品比西施苹果汁好,想要从小做起超越黄文斌,机会不是没有,和中彩票差不多吧。万一真要做大了,黄文斌还可以用收购**,把人家整个公司买下来。就算股东全都视钱财如粪土,还可以收买管理层,收买技术员,乃至于收买法院,照样可以把让这家公司利润剧减乃至破产出售。

这就是金钱的力量,国外财团跑到国内来,干的就是这种事。华夏原本有很多知名品牌,都这样消失了——其实不是他们技术不好,也不是没有市场,更加不是什么什么劣根性,只是被人用金钱打败了而已。

痛痛快快的花掉了好几亿以后,黄文斌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省城各大媒体都接到了通知,农科所要和黄苹果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专利转让协议,把黄光一号转让给黄苹果公司,转让价格为一千万元!

虽然说金额不小,可人家省城的媒体见多识广,几亿几亿的项目见得多了,一千万这种小数字,根本连看都懒得看。再说农科所什么的,虽然也是政府单位,可又穷又土,一年半载的也未必能上一次报纸电视。

要是没有其他的原因,这样的发布会是不会有多少媒体去的。就算看着车马费的面子上去了,也就是敷衍了事,在报纸上发个豆腐块,电视新闻上联播快讯插一句。根本就不会有多少人看到。

可是这一次不同,上回得罪了黄文斌的电视台台长,差点被拉去双规,电视台上下也被纪委一通查验,元气大伤。有这么个例子在,还有谁敢不给面子?再说主管科教文卫的侯市长都发了话,黄文斌给的车马费有很丰厚,于是一股脑全来了。

几百个记者把五德大酒店的大堂挤得满满当当,先来的还有椅子坐,后来的就只能用塑料凳凑合了。一看这种声势,记者们不由得互相打听:“这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