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赵德良在闻州的一切,显然早有人报告给了周边几个市的市委书记,他们再接待赵德良的时候,就会异常小心,绝对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雷江的官员们并没有前往高速公路出口迎接,而是站成一排,等在市委门口。

赵德良第一个下车,陆海麟跟在后面,唐小舟紧跟着陆海麟下了车。此时,赵德良正与雷江市委书记丁应平市长刘延光等握手。和闻州市临时在车上改变行程不同,雷江市没有去高速公路出口迎接,考斯特直接开到了市委门口,赵德良不可能再改变计划,只好随丁应平等人上楼。

唐小舟对丁应平比较熟悉,他大学毕业分配来报社的时候,丁应平就已经是行署副专员,和陈运达、彭清源等,都是一批的干部。

丁应平给唐小舟留下极深印象的,不是旁征博引出口成章的绝佳口才,而是他说话,竟然比电视台的播音员还出色,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一个多余的语气词,常常还有一种丁应平式的幽默。就唐小舟对江南省官场的了解,丁应平应该是最有能力最有才华的官员,执政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手段,似乎远在陈运达或者彭清源之上。不过,丁应平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喜欢赌博,什么赌博手段都会,什么都好,却又不精,赌风还很丑,赢了就欢天喜地,输了就不肯结束,死耗下去。十几年来,丁应平一直在地市转来转去,全省十几个地市,他差不多转遍了,就是升不上来。

第四卷 打了一个政治哑谜 打了一个政治哑谜13

至于丁应平升不上来的原因,有好几种说法,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他对赌博的爱好,影响了他的政治前途。但也有人分析,他之所以好赌博,大概恰恰因为升不上来,对仕途看透了。高层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陈运达不喜欢丁应平,彼此有瑜亮情结,所以,他绝对不能让丁应平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唐小舟突然产生了一种预感,赵德良之所以选择这几个地方,是深思熟虑早就拿定主意的,原因很简单,无论是郑砚华还是丁应平,都不是陈运达的人。相反,余丹鸿最初确定的德山和柳泉两市,恰恰是陈运达的势力范围,尤其是柳泉,是陈运达升副省长之前,在地市的最后一站。后来,陈运达甚至培养了一个柳泉帮,江南省官场,以柳泉势力最盛。余丹鸿确定的路线,有种将赵德良引向江南地方势力包围圈之嫌,相反,赵德良选择了闻州和雷江,更像是在权力突围,是一场寻找政治同盟军的战斗。

闻州市长姚营建和雷江市长刘延光是不是陈运达的人,唐小舟不是太清楚,却可以肯定,郑砚华以及丁应平和陈运达的关系肯定很一般。

唐小舟因此私下里琢磨,赵德良独自一人来到江南省,要撑起这个权力的天秤,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个多月过去了,大家一直传说,他会对江南省官场来一次大调整,事实上光打雷不下雨,至今没有看到任何动作。这是否说明,不是不动作,而是他还没有想好怎样动作,或者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同盟军?

站在赵德良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他一来就进行权力结构调整,因为他对江南省官场一无所知,最终起关键作用的,肯定就是陈运达。陈运达如果借此机会将自己的得力人员往上再提一提,赵德良要想控制权力,就更难了。既然如此,动不如静。自己静,人家就得动,只要他们动起来,自己正好可以暗暗观察。

这样一想,唐小舟有些明白赵德良为什么不去德山、柳泉等地了。

站在权力平衡的角度分析,赵德良如果去了那几个地方,虽然不是大错特错,至少也是做了一番无用功。相反,来闻州以及雷江,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他若能将这两个市委书记收在自己的权力场中,江南省的权力平衡,便已经发生了悄然变化。而这两个书记,又是陈运达权力结构中的最薄弱环节,只要赵德良投出橄榄枝,他们便会迅速行动。

和在闻州一样,唐小舟的工作十分简单,就是跟在赵德良的后面,在他需要自己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种事,说起来十分简单,甚至单调,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比如说,赵德良视察的时候,肯定要用眼睛看,他以前是近视眼,年龄大了以后,眼睛又出现了老花和散光,因此,唐小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他需要的时候,将近视眼镜换成老花眼镜。某些时候,他会有点恨自己,难道真如谷瑞丹所说,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堂堂复旦大学的高材生,竟然干起了这种服侍人的事。另一些时候,他又会想,天降大任于斯人,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或许,自己以前的所有经历,都是大任之前的煎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